软件工程的术语中,单个的成员叫作Individual Contributor(IC)。学习
IC在团队中的流程测试
- 经过交流、实验、快速原型等方法,理解问题、需求或任务
- 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并估计工做量(其中包括寻找之前的解决方案,由于有不少工做是重复性的)
- 与相关角色交流解决问题的提案,决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 执行,想法变成代码
- 合做,测试实现方案,修复BUG
- 发布解决方案后,对结果负责
初级软件工程师的成长优化
A. 积累软件开发知识、技术技能
B. 积累问题领域的知识、经验
C. 对通用的软件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思想的理解
D. 提高职业技能
E. 实际成果设计
PSP认为的软件开发的工做量和质量衡量方法开发
1.任务 / 项目的大小(代码行数或者功能点)
2.花费时间(人数 × 时间)
3.质量 (bug的数量 / 代码行数 或者 re-work返工)
4.是否按时交付(在团队工做中,稳定、一致的交付时间是衡量一个员工能力的重要方面)get
与PSP(我的软件流程)相对应的是TSP(Team Software Process)团队软件流程。TSP对团队成员的要求:原型
交流:和其余成员有效地交流不管小仍是大的问题
说到作到(好比按时交付)
接受团队赋予的角色并按角色要求工做
全力投入团队的工做
按照团队流程的要求工做
准备:开会讨论以前、开始一个新功能以前、开始一个新项目以前,都要作好准备工做
理性地工做博客
软件工程师的思想误区(重点!!!)table
分析麻痹
一种极端状况,想要弄清楚全部细节、全部依赖关系以后再动手,分析太多以至于没法起步前进。class
不分主次,想解决全部依赖问题
过于积极,想立刻动手修复全部主要和次要的依赖问题,而后就能够“完美地”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而不是根据现有条件找到一个“足够好”的方案。
过早优化
一个工程师在写程序的时候,常常容易在某一个局部问题上陷进去,花大量时间对其进行优化,而无视这个模块对全局的重要性,甚至还不知道这个“全局”是怎样的。这个毛病就被概括为“过早的优化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过早扩大化 / 泛化
过早地想要扩展软件的功能、范围和支持的平台等。
如何提升技能
经过不断的练习,把那些低层次的问题都解决了,变成不用通过大脑的自动操做,而后才有时间和脑力来解决较高层次的问题。
本章《软件工程师的成长》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经过本章我了解到了我的在团队中所发挥的做用、在团队中的工做、在团队中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等等。特别是软件工程师的思想误区,不少都比较符合我曾经的一些想法,陷入了思想误区以后,就没法踏踏实实地先根据当前的条件,找到一个“足够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再进行改进,这样就会影响到团队的开发工做。
关于书本P59第2题的案例,小飞在坚持本身的想法,并说服了同事,可是在开发的过程当中他意识到本身方法的缺陷,我以为这应该是属于不分主次的状况,由于他想的是完美地代称目标,而不是先找到一个“足够好”的方案。我认为在实践中,要意识到这些思想误区,当陷入进去的时候,更够自我提醒或者团队其余成员的提醒来保证团队开发的进度。
章节数(新增/累积) | 博客量(新增/累积) | |
---|---|---|
目标 | 共17章 | 共17篇 |
2018.10.23 | 1/1 | 1/1 |
2018.11.01 | 1/2 | 1/2 |
2018.11.10 | 1/3 | 1/3 |
计划在本学期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