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笔记 - 咱们都是本身的陌生人

咱们都有过不少不理智的时刻,好比被愤怒支配作出一些过后后悔的事,或者被商家的说辞打动而购买本身并不须要的东西。 但除了这些非理性的表现,在咱们自认为很理性的时候,事实真的如此吗? 本书用大量实证研究的案例,给出了否认的答案。 经过阅读本书,跟随做者走进非理性世界的大门,在这里咱们将看到的是一个彻底陌生的本身。算法

  • 系统1与系统2
    • 二者的分工模式
    • 系统1的局限
  • 与大脑工做方式相关的心理学效应
    • 曝光效应
    • 确认偏误
    • 光环效应
    • 眼见即为事实
      • 过分自信
      • 框架效应
    • 启发法
    • 锚定效应
  • 前景理论

系统1与系统2

为了描述人类大脑的工做方式,做者引入了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 系统1的运行是无心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受,彻底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下,如看到2+2就知道等于4,提到法国首都就会想到巴黎等; 系统2的运做则须要集中注意力,好比计算一道复杂的算术题,记住某人的电话号码。安全

二者的分工模式

在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而系统2则一般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 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受等信息。若是系统2接受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 一般状况下,这一过程进行地很顺利,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地接受系统1的建议,所以咱们通常会相信本身最初的印象,并依本身的想法行动。 当系统1的运行遇到障碍时,便会向系统2求助,这时系统2就会被激活。 系统2被激活的场景有: 系统1没法给出答案时,好比17*24这样的乘法题; 当事物违法了系统1所设定的关于世界的模式时,系统2也会被激活。在系统1设定的世界模式中,猫不会像狗同样汪汪叫、电灯也不会跳...当事物与系统的设定不一致时,咱们就会感到惊讶。框架

系统1的局限

系统1与系统2之间的这种分工方式是很是高效的,代价也最小。由于系统1很善于完成本身的本职工做:它在熟悉情境中采起的模式是精确的,所做出的短时间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不少特定的状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系统1有时候会将本来较难的问题做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则几乎一无所知。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即咱们没法关闭它。3d

与大脑工做方式相关的心理学效应

曝光效应

这是一种对于人或事,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长喜欢程度的现象。重复能引起放松状态和使人舒心的熟悉感。 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可推及全部动物身上。这一效应能使机体鉴别出安全的物品和栖息地,是最为原始的社会性依附的基础。所以,重复曝光构成了社会组织和社会整合的基础,而社会组织与社会整合又是心理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基础。blog

确认偏误

例如当有人问你“山姆友好吗?”你会想起山姆的各类行为,而当问题变成“山姆是否是很不友好?”你就会想起山姆不友好的行为,进而给出“山姆不友好”的答案。 大脑在理解一个陈述以前,会先试图相信它,最初产生相信某种观点的想法,是由于系统1在构建可能性最大的解释,随后才能决定是否“怀疑”它,这又是系统2的工做。 不幸的是,当有系统2参与时,咱们几乎会相信全部事情。由于系统1不只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可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已有证据显示,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基础

光环效应

喜好(或讨厌)某我的就会喜好(或讨厌)这我的的所有——包括你尚未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作光环效应。 此外第一印象也会影响以后对事物的感觉反射

眼见即为事实

联想机制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而系统1善于经过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最可信的故事情节。系统1善于创造连贯的故事情节,这与故事所需数据数量和质量关系不大。 因此系统1容易根据有限的信息仓促下结论。好比当被问到“明迪克会是一个出色的领导吗?她聪明又坚强……”你的脑海中必定会立刻闪现出一个答案“固然会”。你根据很是有限的信息选择了一个最佳答案,可是你却行动过早。若是紧随其后的两个形容词是“腐败”和“严酷”,又该怎么办?im

眼见即为事实的理念解释了咱们可以快速思考的缘由,解释了咱们是如何弄 清楚一个复杂领域中那些信息片断的含义的。不少时候,咱们拼凑出的连贯情节与事实是无限接近的,彻底能够用来支持理性活动。但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d3

过分自信

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勾勒出的故事越连贯性,自信心就越强,这与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不大,每每是知道得不多反而能够把已知的全部事物都囊括进连贯的思惟模式中。统计

框架效应

同一信息的不一样表达方式经常会激发人们不一样的情感。好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的说法要比“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更使人安心,尽管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由于表述所采用的框架不一样,人们的感觉不一样,进而所做的选择也会不一样。

启发法

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咱们老是很难快速找到使人满意的答案,此时系统1就会找到一个相关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原来的问题更易做答。 好比在回答"你最近以为幸福吗?"这个问题时,你可能实际上想的是"我上 个月有多少次约会",“我如今心情如何”。 一个懒惰的系统2每每会遵循最省力法则,不经检验就承认某个启发式答案。此外,你也许都注意不到目标问题很难,由于你的头脑中会很迅速地闪出一个直觉性答案。

锚定效应

在估测某一未知量时,人们的判断会明显受到没有任何信息价值的数字的影 响。好比询问受试者"甘地去世时比144岁大仍是小?"比问"甘地去世时多少岁?",能得出大得多的答案。 商家常常会利用锚定效应,经过给待售的商品标记太高的原价而让人高估物品的价值,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前景理论

请看下面这两个问题: 问题1: A.确定会获得900美圆 B.有90%的可能性会获得1000美圆? 问题2: A.一定会损失900美圆 B.有90%的可能性会损失1000美圆? 大多数人在问题1中会选择A,而在问题2中会选择B。 做者和他的同事经过对人们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的选择总结出了前景理论:

  • 肯定效应:在肯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每每会选择肯定的收益。
  • 反射效应:在肯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每每会选择赌一把”。
  •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得到要更敏感得多。
  • 可能性效应与肯定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几率为0~5%(小几率),咱们经常会过分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几率结果的可能被太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几率为95%~100%(大几率),咱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但愿,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一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肯定性效应。 这两个效应常令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

总结

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了书中内容的一小部分。断断续续耗时一个半月才终于看完,虽然篇幅较大,但却没有感到过乏味。书中的不少描述大多数在本身身上发生过,经过这样一场奇妙之旅,能够对本身大脑的算法有必定了解,也但愿能规避一些思考方式带来的缺陷。做者在形容系统1的特色时用了伟大的喜剧演员丹尼·凯的一句话“她最得意的姿态是得意忘形,最喜欢作的事就是仓促下结论”,而若是任由本身的系统2懒惰下去,咱们就会完彻底全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接下来试试激活本身的系统2。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