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node块,Unix文件的核心。
首先须要明白的是,在Unix操做系统中的任何资源都被看成文件来管理。如目录、光驱、终端设备等等,都被看成是一种文件。从这方面来讲,Unix操做系统中的全部的目录、硬件设备跟普通文件同样,具备共同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话,就是保存在inode块中。
Inode块中保存了一个文件系统中的所有Inode节点。也就是说,当系统建立了一个文件(或者添加了一个新设备)时,系统就会从这个块中给 这个文件分配一个Inode结点。在这个结点中存储了这个文件的大部分属性,如建立、修改时间等等。可是须要注意的是,有两个属性不包含在这个inode结点中,分别为文件名与结点号。这主要是由于inode节点按顺序排列,因此系统内核就能够采用简单的算法,就能够得出inode节点号。经过系统提供的ls命令显示文件或者目录信息的时候,就须要用到这个结点中的信息。Ls命令为了肯定一个文件的Inode节点须要查找它所在的目录,而后读取它的Inode结点,并根据inode节点获得文件的属性。正常状况下,这个节点号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可是若是因为意外断电或者其余缘由的话,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故障。如 可能一个inode结点在系统中已经被建立,可是其没有被正常使用,或者可能块号超出了范围。这些故障会给操做系统留下安全隐患。为此当出现意外关机或者 其余意外事件时,最好系统工程师可以利用fsck系统命令来修复inode结点中的错误。
另外须要注意的是,在inode结点中还存储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保存了一个包含13-15位指针元素的数组,这些指针是磁盘块区的地址。这 些指针很是的重要。操做系统就是依靠这些指针在硬盘上定位相关的文件,并读取它。如上所述,由于一些意外的操做也会使得这个指针地址出现错误。有时候这会 很是的严重。如一些文件没法读取等等。若是这些文件不幸的是系统的一些配置文件,那么就会致使系统的崩溃。若是这些指针地址出现错误,则文件名仍然会显示 在操做系统中。可是若是用户试着去打开这些文件时,系统却会告知没法打开这些文件。若是遇到这种状况该这么办呢?此时系统工程师就须要手工运行fsck命 令。若是这个文件损坏的不是很严重,那么操做系统内内核会为其再创建一个连接。可是若是原文件损坏的比较厉害了,没法再从新读取。则系统会创建用户删除这 个文件(从硬盘中删除)。
因为一些文件的属性(如创建修改时间等等)都保存在Inode结点中,为此一些命令在获取这些属性的时候,是不须要打开文件的。如如今系统工程 师在编写一个文件备份程序,就须要用到inode节点中的修改时间截这个属性。此时能够利用相关的命令直接从inode结点中去获取,而不须要打开对应的 文件去得知这个信息。为此在Unix操做系统中文件备份程序的执行效率会比较高,实现起来也相对简单一点。
从上面的这些分析中能够看到,inode结点是Unix操做系统中文件的核心,也是操做系统与硬盘中存储的数据打交道的一个中介者。若是这个结 点信息出现错误的话,那么硬盘中存储的数据块就好像是无主的流浪者,没法被用户所采用。另外咱们平时删除文件,其实只是删除了这个联系。因此经过一线恢复 工具仍然能够恢复被删除了的文件。若是须要真正删除文件的话,就须要格式化硬盘(低格)或者复制大文件把其覆盖掉。只有如此硬盘中存储的数据块才会被真正 的删除掉。最后须要说明的是,按照正常的关机程序来关闭Unix操做系统,是保护inode结点信息的最好措施。忽然断电或者其余意外事故,是inode结点的最大杀手。
2、超级块,文件系统的心脏。
若是说inode块是Unix操做系统中文件的核心,那么超级块就是文件系统的心脏。启动Unix操做系统后,发现某个文件系统没法使用,颇有 可能就是超级块出现了问题。为何这个超级块有这么大的做用呢?主要是由于在超级块中保存了全局文件信息,如硬盘已用空间、数据块可用空间、inode结 点信息等等。作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个超级块就好像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一个文件系统中有哪些资源都记录在这个表中。
当操做系统启动后,系统内核会把超级块中的内容复制到内存中,并周期性的利用内存里的最新内容去更新硬盘上的超级块中的内容。因为这个更新存在 一个时间差,为此内存中的超级块信息与硬盘中的超级块信息每每只有在开机与关机的某个特定时刻是同步的;而在其余时间都是不一样步的。假设当操做系统意外当 机或者由于断电而形成的意外事故时,内存中的超级块信息没有及时保存到硬盘中,此时文件系统的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轻者致使刚创建的丢失,重则的话会致使 文件系统瘫痪。遇到这种状况时,系统工程师每每须要利用系统提供的sync命令在系统出现故障的那一刻把内存里的内容复制到磁盘上。这个过程每每操做系统 会自动完成,这也正是由于为何Unix操做系统要比Windows操做系统稳定的一个重要缘由。当操做系统从新启动的过程当中,系统内核会对二者进行比 较,根据他们之间的差别,给文件系统打上干净或者脏的标签。这个信息也是存储在文件系统的超级块中。
可见超级块若是发生损坏的话,对于文件系统的破坏性很是的大。轻者的话致使某个文件系统没法挂载,重则的话致使整个操做系统崩溃。在Unix操 做系统中,除了能够利用sync命令来保证硬盘上的内容决不会比内存里的内容更新以外,还提供了一个颇有利的措施来保证其的安全性。其实,这个技术很早就 有,只是一开始并无用在超级块的管理中。这个技术就是跟磁盘阵列相似。操做系统会将多个超级块内容保存到硬盘中的不一样区域。当其中一个超级块出现问题 时,操做系统会自动采用另一个超级块。等到系统运行正常后,系统内容就会把可用的超级块去替换那个故障的超级块。为此除非全部的超级块都损坏了,不然的 话,只要有一个超级块是可用的,那么文件系统与操做系统就能够正常挂载与启动。这种安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超级块的安全性,系统了Unix操做系统的 稳定性。如今大部分的Unix操做系统(包括Linux操做系统)已经实现了相似的安全机制。
另外系统工程师须要了解在超级块中到底保存了哪些信息。这对于之后遇到问题时查找问题缘由有必定的故障。根据笔者的了解,在超级块中保存了以下有用的信 息。一是保存了文件系统的大小以及所用酷块的大小;二是保存了可用数据库的数量和部分能够及时分配的空闲数据块列表;三是最近一次的更新时间与文件系统的 状态;四是空闲Inode结点的个数和部分能够及时使用的inode结点列表。有时候在Unix操做系统上进行应用程序开发也须要用到这些信息。node
最后笔者须要强调一点,超级块损坏的最大杀手仍然是意外断电或者其余缘由的意外当机。由于此时内存中的超级块信息没法及时更新到硬盘中。为此 就出现了内存与超级块中内容不一致的地方,从而会致使系统启动时的一系列故障。为此在Unix服务器上部署一个UPS是很是重要的。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 的方法,可是却很是有效。linux
df命令详细用法
a:显示所有的档案系统和各分割区的磁盘使用情形
i:显示i -nodes的使用量
k:大小用k来表示 (默认值)
t:显示某一个档案系统的全部分割区磁盘使用量
x:显示不是某一个档案系统的全部分割区磁盘使用量
T:显示每一个分割区所属的档案系统名称
经常使用命令:df -hi
操做详解
引用
指令 df 能够显示目前全部档案系统的最大可用空间及使用情形,请看下列这个例子: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Capacity Mounted on
/dev/ad0s1a 1.9G 389M 1.4G 21% /
devfs 1.0K 1.0K 0B 100% /dev
/dev/ad0s1d 989M 54K 910M 0% /tmp
/dev/ad0s1f 4.8G 3.8G 657M 86% /usr
/dev/ad0s1e 1.9G 149M 1.6G 8% /var
/dev/ad0s1g 26G 890K 24G 0% /volume2
/dev/da0s1d 325G 261G 38G 87% /volume1
咱们加了参数 -h 表示使用「Human-readable」的输出,也就是在档案系统大小使用 GB、MB 等易读的格式。
上 面的指令输出的第一个字段及最后一个字段分别是档案系统及其挂入点。咱们能够看到 /dev/ad0s1a 这个分割区被挂在根目录下。咱们在上一小节提到过 ad 所表明的是 IDE 的硬盘,而 s1 表示第一个主要扇区。我另外有一个 SCSI 硬盘,它的代号是 da,它的容量很大,主要用来存放数据。devfs 是一个特别的档案系统,该档案系统并不是真的磁盘,而是 FreeBSD 用来管理系统硬件装置的虚拟档案系统。
接下来的四个字段 Size、Used、Avail、及 Capacity 分别是该分割区的容量、已使用的大小、剩下的大小、及使用的百分比。当硬盘容量已满时,您可能会看到已使用的百分比超过 100%,由于 FreeBSD 会留一些空间给 root,让 root 在档案系统满时,仍是能够写东西到该档案系统中,以进行管理。
另外,咱们还可使用参数 -i 来查看目前档案系统 inode 的使用情形。有的时候虽然档案系统还有空间,但若没有足够的 inode 来存放档案的信息,同样会不能增长新的档案。
# df -i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Capacity iused ifree %iused Mounted on
/dev/ad0s1a 1.9G 389M 1.4G 21% 20495 262127 7% /
devfs 1.0K 1.0K 0B 100% 0 0 100% /dev
/dev/ad0s1d 989M 62K 910M 0% 24 141286 0% /tmp
/dev/ad0s1f 4.8G 3.8G 657M 86% 311439 348015 47% /usr
/dev/ad0s1e 1.9G 149M 1.6G 8% 1758 280864 1% /var
/dev/ad0s1g 26G 890K 24G 0% 12 3532786 0% /volume2
/dev/da0s1d 325G 261G 38G 87% 707277 43311409 2% /volume1
咱们能够看到根目录的已经用掉的 inode 数量为 20495,还有 262127 的可用 inode。
小提示
还 记得什么是 inode 吗?所谓的 inode 是用来存放档案及目录的基本信息 (metadata),包含时间、档名、使用者及群组等。在分割扇区时,系统会先作出一堆 inode 以供之后使用,inode 的数量关系着系统中能够创建的档案及目录总数。若是要存的档案大部分都很小,则一样大小的硬盘中会有较多的档案,也就是说须要较多的 inode 来挂档案及目录。
du:查询档案或目录的磁盘使用空间
a:显示所有目录和其次目录下的每一个档案所占的磁盘空间
b:大小用bytes来表示 (默认值为k bytes)
c:最后再加上总计 (默认值)
s:只显示各档案大小的总合 (summarize)
x:只计算同属同一个档案系统的档案
L:计算全部的档案大小
经常使用命令:du -a
操做详解
引用
指令 du 能以指定的目录下的子目录为单位,显示每一个目录内全部档案所占用的磁盘空间大小。例如:
# du -h /etc
104K /etc/defaults
6.0K /etc/X11
8.0K /etc/bluetooth
4.0K /etc/gnats
52K /etc/isdn
388K /etc/mail
68K /etc/mtree
2.0K /etc/ntp
38K /etc/pam.d
44K /etc/periodic/daily
6.0K /etc/periodic/monthly
42K /etc/periodic/security
16K /etc/periodic/weekly
110K /etc/periodic
6.0K /etc/ppp
318K /etc/rc.d
2.0K /etc/skel
130K /etc/ssh
10K /etc/ssl
1.7M /etc
咱们目样使用 -h 参数来显示 human-readable 的格式。在应用时,咱们可使用 du 这个指令来查看哪一个目录占用最多的空间。不过,du 的输出结果一般很长,咱们能够加上 -s 参数来省略指定目录下的子目录,而只显示该目录的总合便可:
# du -sh /etc
1.7M /etc
在查看目录的使用情形时,咱们能够将输出结果导到 sort 指令进行排序,以了解哪一个档案用了最多的空间:
# du /etc | sort -nr | more
1746 /etc
388 /etc/mail
318 /etc/rc.d
130 /etc/ssh
110 /etc/periodic
104 /etc/defaults
68 /etc/mtree
52 /etc/isdn
44 /etc/periodic/daily
42 /etc/periodic/security
38 /etc/pam.d
16 /etc/periodic/weekly
10 /etc/ssl
8 /etc/bluetooth
6 /etc/ppp
6 /etc/periodic/monthly
6 /etc/X11
4 /etc/gnats
2 /etc/skel
2 /etc/ntp
sort 的参数 -nr 表示要以数字排序法进行反向排序,由于咱们要对目录大小作排序,因此不可使用 human-readable 的大小输出,否则目录大小中会有 K、M 等字样,会形成排序不正确。
环境变量分为系统环境变量和用户环境变量。系统环境变量,对全部用户起做用,而用户环境变量只对当前用户起做用。
系统环境变量:
/etc/profile:此文件为系统的每一个用户设置环境信息,当用户第一次登陆时,该文件被执行.并从/etc/profile.d目录的配置文件中搜集shell的设置.
/etc/bashrc:为每个运行bash shell的用户执行此文件.当bash shell被打开时,该文件被读取.
当前用户变量:
~/.bash_profile:每一个用户均可使用该文件输入专用于本身使用的shell信息,当用户登陆时,该文件仅仅执行一次!默认状况下,他设置一些环境变量,执行用户的.bashrc文件.
~/.bashrc:该文件包含专用于你的bash shell的bash信息,当登陆时以及每次打开新的shell时,该该文件被读取.
~/.bash_logout:当每次退出系统(退出bash shell)时,执行该文件。
1、什么是环境变量?
Linux是一个多用户的操做系统。多用户意味着每一个用户登陆系统后,都有本身专用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由一组变量所定义,这组变量被称为环境变量。用户能够对本身的环境变量进行修改以达到对环境的要求。
2、定制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是和Shell紧密相关的,它是经过Shell命令来设置的。环境变量又能够被全部当前用户所运行的程序所使用。对于bash来讲,能够经过变量名来访问相应的环境变量。
下面经过几个实例来讲明
1.显示环境变量HOME
$ echo $HOME
/home/admin
2.设置一个新的环境变量NAME
$ export NAME=" RaidCheng"
$ echo $NAME
RaidCheng
3.使用env命令显示全部的环境变量
$ env
HOSTNAME=test
TERM=vt100
SHELL=/bin/bash
HISTSIZE=1000
SSH_CLIENT=202.xxx.xxx.xxx 53694 22
CATALINA_BASE=/usr/local/jakarta-tomcat
SSH_TTY=/dev/pts/0
ANT_HOME=/usr/local/ant
JAVA_OPTS=-server
USER=admin
...
4.使用set命令显示全部本地定义的Shell变量
$ set
BASH=/bin/bash
BASH_VERSINFO=([0]=" 2" [1]=" 05b" [2]=" 0" [3]=" 1" [4]=" release" [5]=" i386-redhat-linux-gnu" )
BASH_VERSION=' 2.05b.0(1)-release'
CATALINA_BASE=/usr/local/jakarta-tomcat
CATALINA_HOME=/usr/local/jakarta-tomcat
...
5.使用unset命令来清除环境变量
$ export NAME=" RaidCheng"
$ echo $NAME
RaidCheng
$ unset NAME
$ echo $NAME
6.使用readonly命令设置只读变量
$ export NAME=" RaidCheng"
$ readonly NAME
$ unset NAME
-bash: unset: NAME: cannot unset: readonly variable
$ NAME=" New" #会发现此也变量不能被修改
-bash: TEST: readonly variable
3、常见的环境变量
PATH 决定了shell将到哪些目录中寻找命令或程序
HOME 当前用户主目录
HISTSIZE 历史记录数
LOGNAME 当前用户的登陆名
HOSTNAME 指主机的名称
SHELL 前用户Shell类型
LANGUGE 语言相关的环境变量,多语言能够修改此环境变量
MAIL 当前用户的邮件存放目录
PS1 基本提示符,对于root用户是#,对于普通用户是$
PS2 附属提示符,默认是“>”
Linux 是一个多用户的操做系统。每一个用户登陆系统 后,都会有一个专用的运行环境。一般每一个用户默认的环境都是相同的,这个默认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组环境变量的定义。用户能够对本身的运行环境进行定制,其方法就是修改相应的系统环境变量 。
环境变量是和 Shell 紧密相关的,用户登陆系统 后就启动了一个 Shell 。对于 Linux 来讲通常是 bash ,但也能够从新设定或切换到其它的 Shell 。环境变量是经过 Shell 命令来设置的,设置好 的环境变量又能够被全部当前用户所运行的程序所使用。对于 bash 这个 Shell 程序来讲,可 以经过变量名来访问相应 的环境变量,经过 export 来设置环境变量。
还能够经过修改一些相关的环境定义文件来修改环境变量,好比对于 Red Hat 等 Linux 发行版本,与环境相关的文件有 /etc/profile 和 ~/.bashrc 等。修改完毕 后从新登陆一次就生效了 。
/etc/profile: 此文件为系统的每一个用户设置环境信息 , 当用户第一次登陆时 , 该文件被执行 .
并从 /etc/profile.d 目录的配置文件中搜集 shell 的设置 .
/etc/bashrc: 为每个运行 bash shell 的用户执行此文件 . 当 bash shell 被打开时 , 该文件被读取 .
~/.bash_profile: 每一个用户均可使用该文件输入专用于本身使用的 shell 信息 , 当用户登陆时 , 该文件仅仅执行一次 ! 默认状况下 , 他设置一些环境变量 , 执行用户的 .bashrc 文件 .
~/.bashrc: 该文件包含专用于你的 bash shell 的 bash 信息 , 当登陆时以及每次打开新的 shell 时 , 该
该文件被读取 .
用 Export 命令能够设置环境变量,可是若是每回进入系统之 后都要从新设置一遍环境变量就很烦人。 Linux 给你们提供 了自动设置环境变量的方法,那就 是更改 .bashrc 文件。 通常说来,有两个文件能够提供这种“进入系统时自动设置”的功能,一个是 /etc/bashrc ,另外一个是 ~/.bashrc 。其中 /etc/bashrc 是被每一个用户执行的,而 ~/.bashrc 只被当前用户执行。因此 /etc/bashrc 只有 root 用 户能更改,而 ~/.bashrc 是各个用户私有的文件。 "~" 指的是用户的 home 目录。
export 只是将新加 的环境变量临时存在内存中,重启或打开新的 shell 会话之 后就不存在了解决方法:
1. 修改 /etc/profile
重启以后,环境变量仍是在的。可是不推荐这么作,由于这样的设置将对全部用户的 shell 都生效,对系统安全会产生影响。
2. 修改 ~/.bashrc 文件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