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面试题

一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并谈谈你对网络的理解
        把分布在不一样地点且具备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经过通讯设备和线路链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下,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理解略)
二 请描述osi七层模型,并简要归纳各层功能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
OSI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的划分遵循下列原则:
一、同一层中的各网络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具备一样的功能。
二、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经过接口(能够是逻辑接口)进行通讯。
三、七层结构中的每一层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且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四、不一样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讯。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规定通讯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创建、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链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链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状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链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做规程,是指在物理链接的创建、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做系列。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表明包括:EIA/TIA RS-23二、EIA/TIA RS-44九、V.3五、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创建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经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做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做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表明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讯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通过不少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通过不少通讯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若是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能够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表明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层:处理信息的传输层
        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做数据包(packets)。可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这个层负责获取所有信息,所以,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当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为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讯过程当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讯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传输层协议的表明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能够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再也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创建和维护应用之间通讯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陆即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做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为操做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表明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三 请描述tcp/ip模型,并简要介绍各层功能
       
       TCP/IP模型分四层,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和主机到网络层。各层实现特定的功能,提供特定的服务和访问接口,并具备相对的独立性。
 ( 1) 主机到网络层
        主机到网络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一层。它至关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由于这一层的功能是将数据从主机发送到网络上。与应用邮政系统类比,主机到网络层中的比特流传输至关于信件的运送。
(2) 互联网层
       互联网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二层。最初是但愿当网络中部分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时,网络服务不被中断,已经创建的网络链接依然能够有效地传输数据;换言之,只要源主机和目标主机处于正常状态,就要求网络能够完成传输任务。互联网层正是在这些苛刻的设计目标下选择了分组交换(Packer Switching)技术做为解决方案。
分组交换技术不只使分组发送到任意的网络后能够独立地漫游到目标主机,并且可确保目标主机接收到顺序被打乱的分组后,将其传送到最高层从新排定分组顺序。互联网层定义了标准的分组格式和接口参数,只要符合这样的标准,分组就能够在不一样网络间实现漫游。
(3) 传输层
        传输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三层。其功能与OSI模型中的传输层相相似,TCP/IP模型中的传输层不只能够提供不一样服务等级、不一样可靠性保证的传输服务,并且还能够协调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速度差别。
(4) 应用层
        应用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四层。与OSI模型不一样的是,在TCP/IP模型中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因为在应用中发现,并非全部的网络服务都须要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所以这些功能逐渐被融合到TCP/IP模型中应用层的那些特定的网络服务中。应用层是网络操做者的应用接口,正像发件人将信件放进邮筒同样,网络操做者只需在应用程序中按下发送数据按钮,其他的任务都由应用层如下的层完成。
 
四 请简要叙述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区别
   交换机和集线器的主要区别:OSI体系结构,数据传输,带宽占用方式。
一、OSI体系结构上的区别 集线器属于OSI的第一层物理层设备,而交换机属于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
数据传输方式上的区别
二、 HUB是广播式的,用户共享带宽;交换机是交互式的,每一个用户独享带宽。若是hub的带宽是10M,连结了10了设备,每一个设备就是1M,Hub全部端口共享一个MAC地址。 若是是一个10M的switch,那么每一个端口的带宽就是10M,每一个端口拥有本身的MAC地址。
三、传输模式上的区别
集线器只能采用半双工方式进行传输的,要么是接收数据,要么是发送数据。而交换机则采用全双工方式来传输数据的
 
 
 
win2000 中为什么要引入域的概念
         域是比工做组更大的一个网络结构,一个域下能够包含多个工做组,并且从 WIN2000 开始提出域林的概念,即多个域构成一个林的结构。工做组能够随便出出进进,而域则须要严格控制。。 的真正含义指的是服务器控制网络上的计算机可否加入的计算机组合。一提到组合,势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因此实行严格的管理对网络安全是很是必要的。在对等网模式下,任何一台电脑只要接入网络,其余机器就均可以访问共享资源,如共享上网等。尽管对等网络上的共享文件能够加访问密码,可是很是容易被破解。在由 Windows 9x 构成的对等网中,数据的传输是很是不安全的。
       
不过在 模式下,至少有一台服务器负责每一台联入网络的电脑和用户的验证工做,至关于一个单位的门卫同样,称为 域控制器( Domain Controller ,简写为 DC  
       
域控制器中包含了由这个域的帐户、密码、属于这个域的计算机等信息构成的数据库。当电脑联入网络时,域控制器首先要鉴别这台电脑是不是属于这个域的,用户使用的登陆帐号是否存在、密码是否正确。若是以上信息有同样不正确,那么域控制器就会拒绝这个用户从这台电脑登陆。不能登陆,用户就不能访问服务器上有权限保护的资源,他只能以对等网用户的方式访问 Windows 共享出来的资源,这样就在必定程度上保护了网络上的资源。
 
域和工做组的区别
         简单地说,工做组就是 IP 地址必须只有最后一节不一样,好比 192.168.0.1 192.168.0.2 属于一个工做组,一直能够到 192.168.0.255 而域容许后两节不同,好比 192.168.0.1 192.168.1.1 能够在一个域。 并且域容许不一样的工做组共享资料,容许限制某个地址段的访问,域还有不少工做组没有的特性
复制和剪切操做对文件权限会产生什么影响
    同一用户不会有影响或者是具用管理员权限的用户不会有影响。只有受限的用户在复制和剪切的时候受到影响。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