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多月以前的事情了,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年初,北京的创业热潮简直是如火如荼,围绕O2O、H5等风口上的领域,号称“整个北京城都在创业”。做为一名蠢蠢欲动的码农,在巨大的诱惑之下,我也浅尝了一下创业。虽然项目匆匆夭折了,但也是一次不错的经历,值得写下来记念一下。
R同窗找我商量创业的时候,我是彻底没有意料到的。我满脑子不安分的想法,一直有创业的想法却始终未敢实践。R同窗是产品经理,在BAT这种大公司已混迹六七年,眼界、资源天然不在话下。R以前已经拉到了一名后端工程师,因而乎,产品经理 、后端工程师、前端工程师,三个来自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合伙人组成了一个看似牛逼闪闪的团队。
R神采奕奕的向咱们描绘了这个项目:二手手机P2P交易平台,线上推广传播完成订单业务,线下上门服务。没错,就是作当下最火的O2O。可能受雷军那句话的影响吧,哪怕创业成功的几率只有1%,站在风口上的成功几率或许更高一点。并且手机这块市场至关大,从小米、魅族、锤子,以及老周、乐视都开始作手机可见一斑。咱们瞄准二手手机这个市场,必然能吃到很大的蛋糕。商业模式方面,受了人人车融资2000万美圆的诱惑,再加上国外有airbnb这样的成功企业,咱们考虑把这一套模式搬到手机交易上,必然不是难事,并且跟投资人讲故事也能讲的很明白。
R到中关村进行了考察,他说中关村二层三层销售手机的门店都已经门可罗雀,但惟有地下室的二手市场还活跃着。因而,打垮中关村地下室这样的“传统行业”成为了咱们的愿景,这也是O2O项目最大的杀伤力和口号吧。一开始咱们是很乐观的,感受世界要被咱们颠覆了,R甚至信心满满的说,像咱们这样来自国内顶级互联网的团队,无论作什么项目都能拿到投资的。
创业要追着时间跑,因而敲定方案、产品原型、界面设计、程序开发,风风火火的进行起来了。凭借R多年的产品功力,再加两个老练的程序员,后三项工做进展起来基本没什么阻碍。然而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就在第一项工做上,咱们的方案充满了不肯定因素。对于O2O项目,线下的东西占据很大一块,而咱们以前都只是熟悉互联网线上业务,对于线下业务没有任何经验。
一开始咱们抱这样的想法,“O2O是新东西,谁也没有经验,水必须趟,跟头免不了要栽”,just do it!咱们都认为迷茫是创业前期的常态。同时咱们也很清楚另一件事请,那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位手机行业的牛人,须要他对手机硬件足够专业,能对二手手机给出权威测评和估价。咱们的合伙人中必须有这样一位,这个项目才能转的起来。
然而这位负责线下的牛人始终未能找到,咱们的指望人选是苹果或三星的售后经理相似,但R后来讲,他去找了几位,人家压根不鸟他。尽管咱们的项目是那么“应景”,并且已经有了启动资金。
这样一来线下相关的一些方案就很差拿捏,好比手机测评的流程以及相关细节。然而咱们后来发现,很差拿捏的东西简直太多,好比上门检测完手机后如何收机,咱们先垫付全款仍是先预付用户部分钱款?或者直接收走手机,让卖家在7天后再收到钱,但这个时候卖家又如何能信任咱们?还有手机价格如何评估?如何保证中间不出猫腻?用户退货怎么办?保修如何进行?
一系列的决策性问题接踵而来,此时咱们发现,要把别的领域的模式照搬过来,并无想象中那么简单。太多的细节都须要考虑,而不一样领域的细节却又迥然不一样。咱们不断调研、讨论,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却始终没能把一个方案敲定下来。
因而咱们去拜访了国内作的比较成功的某O2O租车公司的负责人,提出咱们的疑问,并尝试从他们的经验中寻找答案。此次谈话咱们受教不少,尤为关键的一点,那位负责人说,O2O关键要处理的仍是买方市场,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并非随着O2O而产生,大部分是来自于原来的市场。好比租车,在O2O以前就已经有很大的市场,他们只是抢了一部分过来。
有种被一棍子打醒的感受。随后咱们的创始人R决定去一趟深圳华强北,了解一下市场状况。而正是这一去,让R完全失去了信心。
他回来后是这样描述的:华强北的iPhone翻新市场,卖iPhone犹如卖白菜,密密麻麻的小摊位都在组装iPhone,另外还有更加数量庞大的摊位销售各类配件。跟他聊天的时候店主的手都不停着,熟练地组装起一部手机。旁边的点钞机哗哗响,大堆的人民币塞进每一个小摊的保险柜。这样翻新出来的iPhone比二手的品质要好,有问题的配件全换新的,另外会贴膜,装进高仿iPhone盒子。更要紧的是价格极低,一部翻新出来的iPhone5只售1400元左右。这是任何来自普通用户的二手手机没法超越的。
很显然,不论品质仍是价格,翻新机在二手市场上占绝对优点。咱们拿不下买家市场,那只有卖吆喝的份了。
另一个重磅消息是,富士康也将进入二手iPhone市场,提供官方认证翻新机,价格更低,并且会有一年的保修。这个大招一出,绝对要把其余商家给秒杀了。
因此结果很显然,咱们没机会了。R轻描淡写的宣布终结项目,立刻筹划别的创业方向去了。随后咱们又尝试作虚拟现实设备方向的项目,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酷的项目,最终也因对市场豪不了解,无疾而终。第一次尝试创业的项目就这样夭折了,甚至没能作出产品雏形。尽管咱们并无损失什么,但从前到后两个月的忙活,到现在也挺沮丧的。回过头来看一下整段历程,也获得了很多经验教训,在此不妨和你们分享一下:
1. 互联网团队想作O2O,没有线下资源是不靠谱的。就我自身感受而言,O2O的重点仍是在线下,线上搞的再火,若是不能在线下有效运营,就比如釜底抽薪,烧不起来的。就像咱们的线下手机检测服务团队组建不起来,整个方案压根就无法走。这个现实够让互联网人沮丧的,假如上述命题成立的话。
2. 创业方向最好是本身专业的领域,或者是在该领域已经有必定影响力。不是喜欢,不是热门,而必须是专业。好比咱们选择的手机领域,尽管R是手机的重度玩家,在锤子T1发布后就立马入手来玩的,但对于手机行业却没有深刻了解,对于手机质检评估、售后服务则更是白纸一张。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咱们作出一个决定后,不知道是对的仍是错的,甚至有些地方根本作不出决定。
3. 项目不宜过重。一开始咱们有这样的错觉,O2O自己就不是一个能作轻的项目,成本大要烧钱是确定的,这个错觉或许来源于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咱们一块儿步便要端二手手机的饭碗,当咱们真的朝这个方向走的时候才发现,hold不住的东西远远不是资金,而是商业模式。过重的模式让咱们在初期没法下手,如今看来,按部就班才是一条正确的路。
4. 最后,关于工程师创业这个话题,我最终仍是悲观的,工程师能够对一个系统是否了解,但创业是要面向市场的。即使是产品经理,要想把握好一个市场的行情都是很难的,除非你在该领域自己就有所研究,这要求你在业余时间是这个领域的发烧级玩家。若是项目是以技术为核心的还好,若是是须要重运营的,特别像O2O这种,是很是困难的。
『如何选择创业方向』之类的文章也看过很多,然而不经历一遍老是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第一个创业项目就这么夭折了,R说败的很窝囊,甚至没有感觉到轰轰烈烈,充其量算是交了学费。
创业不成,那就加入成熟一些的创业公司吧。这是我接下来的想法,或许对于一个有创业热情的工程师来说,这才是一条最好的路。而心中的那个创业梦,等到我成为了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后,再来从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