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符串常量池理解

在JVM中,为了减小字符串对象的重复建立,维护了一块特殊的内存空间,这块内存就被称为字符串常量池。面试

在JDK1.6及以前,字符串常量池存放在方法区中。到JDK1.7以后,就从方法区中移除了,而存放在堆中。如下是《深刻理解Java虚拟机》第二版原文:segmentfault

对于HotSpot虚拟机,根据官方发布的路线图信息,如今也有放弃永久代并逐步改成采用Native Memory来实现方法区的规划了,在目前已经发布的JDK1.7 的HotSpot中,已经把本来放在永久代的字符串常量池移出。

咱们知道字符串常量通常有两种建立方式:app

  1. 使用字符串字面量定义
String s = "aa";
  1. 经过new建立字符串对象
String s = new String("aa");

那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呢?优化

第一种方式经过字面量定义一个字符串时,JVM会先去字符串常量池中检查是否存在“aa”这个对象。若是不存在,则在字符串常量池中建立“aa”对象,并将引用返回给s,这样s的引用就指向字符串常量池中的“aa”对象。若是存在,则不建立任何对象,直接把常量池中“aa”对象的地址返回,赋值给s。ui

第二种方式经过new关键字建立一个字符串时,咱们须要知道建立了几个对象,这也是面试中常常问到的。首先,会在字符串常量池中建立一个"aa"对象。而后执行new String时会在堆中建立一个“aa”的对象,而后把s的引用指向堆中的这个“aa”对象。spa

思考如下代码的打印结果:code

public class String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建立了两个对象,一份存在字符串常量池中,一份存在堆中
        String s = new String("aa");
        //检查常量池中是否存在字符串aa,此处存在则直接返回
        String s1 = s.intern();
        String s2 = "aa";

        System.out.println(s == s2);  //①
        System.out.println(s1 == s2); //②

        String s3 = new String("b") + new String("b");
        //常量池中没有bb,在jdk1.7以后会把堆中的引用放到常量池中,故引用地址相等
        String s4 = s3.intern();
        String s5 = "bb";

        System.out.println(s3 == s5 ); //③
        System.out.println(s4 == s5);  //④

    }
}

以上的①②③④四个地方应该输出true仍是false呢?别着急,先看下,代码中用到了intern方法。这个方法的做用是,在运行期间能够把新的常量放入到字符串常量池中。对象

看下String源码中对intern方法的解释:blog

file

字面意思就是,当调用这个方法时,会去检查字符串常量池中是否已经存在这个字符串,若是存在的话,就直接返回,若是不存在的话,就把这个字符串常量加入到字符串常量池中,而后再返回其引用。内存

可是,其实在JDK1.6和 JDK1.7的处理方式是有一些不一样的。

在JDK1.6中,若是字符串常量池中已经存在该字符串对象,则直接返回池中此字符串对象的引用。不然,将此字符串的对象添加到字符串常量池中,而后返回该字符串对象的引用。

在JDK1.7中,若是字符串常量池中已经存在该字符串对象,则返回池中此字符串对象的引用。不然,若是堆中已经有这个字符串对象了,则把此字符串对象的引用添加到字符串常量池中并返回该引用,若是堆中没有此字符串对象,则先在堆中建立字符串对象,再返回其引用。(这也说明,此时字符串常量池中存储的是对象的引用,而对象自己存储于堆中)

因而代码中,String s = new String("aa");建立了两个“aa”对象,一个存在字符串常量池中,一个存在堆中。

String s1 = s.intern(); 因为字符串常量池中已经存在“aa”对象,因而直接返回其引用,故s1指向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对象。

String s2 = "aa"; 此时字符串常量池中已经存在“aa”对象,因此也直接返回,故 s2和 s1的地址相同。②返回true。

System.out.println(s == s2); 因为s的引用指向的是堆中的“aa”对象,s2指向的是常量池中的对象。故不相等,①返回false。

String s3 = new String("b") + new String("b"); 先说明一下,这种形式的字符串拼接,等同于使用StringBuilder的append方法把两个“b”拼接,而后调用toString方法,new出“bb”对象,所以“bb”对象是在堆中生成的。因此,这段代码最终生成了两个对象,一个是“b”对象存在于字符串常量池中,一个是 “bb”对象,存在于堆中,可是此时字符串常量池中是没有“bb”对象的。 s3指向的是堆中的“bb”对象。

String s4 = s3.intern(); 调用了intern方法以后,在JDK1.6中,因为字符串常量池中没有“bb”对象,故建立一个“bb”对象,而后返回其引用。因此 s4 这个引用指向的是字符串常量池中新建立的“bb”对象。在JDK1.7中,则把堆中“bb”对象的引用添加到字符串常量池中,故s4和s3所指向的对象是同一个,都指向堆中的“bb”对象。

String s5 = "bb"; 在JDK1.6中,指向字符串常量池中的“bb”对象的引用,在JDK1.7中指向的是堆中“bb”对象的引用。

System.out.println(s3 == s5 ); 参照以上分析便可知道,在JDK1.6中③返回false(由于s3指向的是堆中的“bb”对象,s5指向的是字符串常量池中的“bb”对象),在JDK1.7中,③返回true(由于s3和s5指向的都是堆中的“bb”对象)。

System.out.println(s4 == s5); 在JDK1.6中,s4和s5指向的都是字符串常量池中建立的“bb”对象,在JDK1.7中,s4和s5指向的都是堆中的“bb”对象。故不管JDK版本如何,④都返回true。

综上,在JDK1.6中,返回的结果为:

false
true
false
true

在JDK1.7中,返回结果为:

false
true
true
true

以上,能够在JDK1.7和JDK1.6中分别验证。注意一下,最好搞两个项目而后分别设置不一样的JDK,由于若是在一个项目中直接更改JDK版本,有可能高版本编译以后,低版本编译不经过。

原理搞懂了,咱们再思考一下如下代码的结果:

public class Intern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1 = "xy";
        String str2 = "z";
        String str3 = "xyz";
        String str4 = str1 + str2;
        String str5 = str4.intern();
        String str6 = "xy" + "z";

        System.out.println(str3 == str4); //⑤
        System.out.println(str3 == str5); //⑥
        System.out.println(str3 == str6); //⑦
    }
}

咱们分析一下。

str一、str2和str3都是简单的定义字符串,全部它们都是在字符串常量池中建立对象,而后引用指向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对象。

String str4 = str1 + str2; 这段代码和以前的 String s3 = new String("b") + new String("b"); 原理相同,所以在堆中建立了一个“xyz”对象,而后str4指向堆中的这个对象。故⑤处返回false。(str3指向的是字符串常量池中的“xyz”对象)

String str5 = str4.intern(); 因为字符串常量池中已经存在“xyz”对象,所以不管是JDK1.6仍是JDK1.7,此处返回的都是字符串常量池中对象的引用。因此str5指向字符串常量池中的对象,故 ⑥返回true。

String str6 = "xy" + "z"; 这段代码须要说明一下,它不一样于两个字符串的引用拼接(如str1 + str2)。JVM会对其优化处理,也就是在编译阶段会把“xy”和“z”进行拼接成为“xyz”,存放在字符串常量池。所以,str6指向的是字符串常量池的对象,故⑦返回true。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