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文件管理从用户的层面介绍了Linux管理文件的方式。Linux有一个树状结构来组织文件。树的顶端为根目录(/),节点为目录,而末端的叶子为包含数据的文件。当咱们给出一个文件的完整路径时,咱们从根目录出发,通过沿途各个目录,最终到达文件。html
咱们能够对文件进行许多操做,好比打开和读写。在Linux文件管理相关命令中,咱们看到许多对文件进行操做的命令。它们大都基于对文件的打开和读写操做。好比cat能够打开文件,读取数据,最后在终端显示:node
$cat test.txt
对于Linux下的程序员来讲,了解文件系统的底层组织方式,是深刻进行系统编程所必备的。即便是普通的Linux用户,也能够根据相关的内容,设计出更好的系统维护方案。程序员
文件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把大量数据有组织的放入持久性(persistant)的存储设备中,好比硬盘和磁盘。这些存储设备与内存不一样。它们的存储能力具备持久性,不会由于断电而消失;存储量大,但读取速度慢。编程
观察常见存储设备。最开始的区域是MBR,用于Linux开机启动(参考Linux开机启动)。剩余的空间可能分红数个分区(partition)。每一个分区有一个相关的分区表(Partition table),记录分区的相关信息。这个分区表是储存在分区以外的。分区表说明了对应分区的起始位置和分区的大小。segmentfault
咱们在Windows系统经常看到C分区、D分区等。Linux系统下也能够有多个分区,但都被挂载在同一个文件系统树上。数组
数据被存入到某个分区中。一个典型的Linux分区(partition)包含有下面各个部分:spa
分区的第一个部分是启动区(Boot block),它主要是为计算机开机服务的。Linux开机启动后,会首先载入MBR,随后MBR从某个硬盘的启动区加载程序。该程序负责进一步的操做系统的加载和启动。为了方便管理,即便某个分区中没有安装操做系统,Linux也会在该分区预留启动区。操作系统
启动区以后的是超级区(Super block)。它存储有文件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文件系统的类型,inode的数目,数据块的数目。设计
随后是多个inodes,它们是实现文件存储的关键。在Linux系统中,一个文件能够分红几个数据块存储,就好像是分散在各地的龙珠同样。为了顺利的收集齐龙珠,咱们须要一个“雷达”的指引:该文件对应的inode。每一个文件对应一个inode。这个inode中包含多个指针,指向属于该文件各个数据块。当操做系统须要读取文件时,只须要对应inode的"地图",收集起分散的数据块,就能够收获咱们的文件了。指针
最后一部分,就是真正储存数据的数据块们(data blocks)了。
上面咱们看到了存储设备的宏观结构。咱们要深刻到分区的结构,特别是文件在分区中的存储方式。
文件是文件系统对数据的分割单元。文件系统用目录来组织文件,赋予文件以上下分级的结构。在硬盘上实现这一分级结构的关键,是使用inode来虚拟普通文件和目录文件对象。
在Linux文件管理中,咱们知道,一个文件除了自身的数据以外,还有一个附属信息,即文件的元数据(metadata)。这个元数据用于记录文件的许多信息,好比文件大小,拥有人,所属的组,修改日期等等。元数据并不包含在文件的数据中,而是由操做系统维护的。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元数据就包含在inode中。咱们能够用$ls -l filename来查看这些元数据。正如咱们上面看到的,inode所占据的区域与数据块的区域不一样。每一个inode有一个惟一的整数编号(inode number)表示。
在保存元数据,inode是“文件”从抽象到具体的关键。正如上一节中提到的,inode储存由一些指针,这些指针指向存储设备中的一些数据块,文件的内容就储存在这些数据块中。当Linux想要打开一个文件时,只须要找到文件对应的inode,而后沿着指针,将全部的数据块收集起来,就能够在内存中组成一个文件的数据了。
数据块在1, 32, 0, ...
inode并非组织文件的惟一方式。最简单的组织文件的方法,是把文件依次顺序的放入存储设备,DVD就采起了相似的方式。但若是有删除操做,删除形成的空余空间夹杂在正常文件之间,很难利用和管理。
复杂的方式可使用链表,每一个数据块都有一个指针,指向属于同一文件的下一个数据块。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利用零散的空余空间,坏处是对文件的操做必须按照线性方式进行。若是想随机存取,那么必须遍历链表,直到目标位置。因为这一遍历不是在内存进行,因此速度很慢。
FAT系统是将上面链表的指针取出,放入到内存的一个数组中。这样,FAT能够根据内存的索引,迅速的找到一个文件。这样作的主要问题是,索引数组的大小与数据块的总数相同。所以,存储设备很大的话,这个索引数组会比较大。
inode既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在内存占据空间不与存储设备相关,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但inode也有本身的问题。每一个inode可以存储的数据块指针总数是固定的。若是一个文件须要的数据块超过这一总数,inode须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多出来的指针。
在Linux中,咱们经过解析路径,根据沿途的目录文件来找到某个文件。目录中的条目除了所包含的文件名,还有对应的inode编号。当咱们输入$cat /var/test.txt时,Linux将在根目录文件中找到var这个目录文件的inode编号,而后根据inode合成var的数据。随后,根据var中的记录,找到text.txt的inode编号,沿着inode中的指针,收集数据块,合成text.txt的数据。整个过程当中,咱们参考了三个inode:根目录文件,var目录文件,text.txt文件的inodes。
在Linux下,可使用$stat filename,来查询某个文件对应的inode编号。
在存储设备中实际上存储为:
当咱们读取一个文件时,其实是在目录中找到了这个文件的inode编号,而后根据inode的指针,把数据块组合起来,放入内存供进一步的处理。当咱们写入一个文件时,是分配一个空白inode给该文件,将其inode编号记入该文件所属的目录,而后选取空白的数据块,让inode的指针指像这些数据块,并放入内存中的数据。
在Linux的进程中,当咱们打开一个文件时,返回的是一个文件描述符。这个文件描述符是一个数组的下标,对应数组元素为一个指针。有趣的是,这个指针并无直接指向文件的inode,而是指向了一个文件表格,再经过该表格,指向加载到内存中的目标文件的inode。以下图,一个进程打开了两个文件。
能够看到,每一个文件表格中记录了文件打开的状态(status flags),好比只读,写入等,还记录了每一个文件的当前读写位置(offset)。当有两个进程打开同一个文件时,能够有两个文件表格,每一个文件表格对应的打开状态和当前位置不一样,从而支持一些文件共享的操做,好比同时读取。
要注意的是进程fork以后的状况,子进程将只复制文件描述符的数组,而和父进程共享内核维护的文件表格和inode。此时要特别当心程序的编写。
这里归纳性的总结了Linux的文件系统。Linux以inode的方式,让数据造成文件。
了解Linux的文件系统,是深刻了解操做系Linux原理的重要一步。
扩展阅读:做者写的《Linux的概念与体系》系列文章。
转载自:Linux文件系统的实现 做者:Va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