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程序员到项目经理(6):程序员加油站 -- 懂电脑更要懂人脑【转载】

提及程序员三个字,我以为既骄傲又可悲。骄傲的是,咱们曾经是时代骄子,是一群真正改变世界的人;可悲的是,咱们不少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程序员,却生活在本身的世界里,没法自拔,成为了继“书呆子”以后的“电脑呆子”。电脑原本只是一个工具,咱们居然被其所限制、甚至同化,悲夫!html

1、警戒成为“电脑呆子”程序员

(1)程序员眼中的本身编程

程序员是怎样看待本身的呢?看看园子里的发言,码农、码畜、IT民工、苦逼、程序猿这样的字眼俯拾皆是。工具

在网上曾经普遍流传一首关于程序员的诗,模仿的是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咱们暂且称之为《程序员之歌》吧:网站

 

写字楼里写字间,写字间里程序员;程序人员写程序,又拿程序换酒钱。spa

酒醒只在网上坐,酒醉还来网下眠;酒醉酒醒日复日,网上网下年复年。htm

希望老死电脑间,不肯鞠躬老板前;奔驰宝马贵者趣,公交自行程序员。blog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本身命太贱;不见满街漂亮妹,哪一个归得程序员。

ci

这首诗的做者不知姓甚名谁,但能够确定的是,他是一名程序员,由于只有程序员才能这样生动的写出程序员的酸甜苦辣。从诗中看出程序员眼中的本身的形象:敬业、辛苦,天天的时间所有花在写程序和上网;思想单纯;清高不合群,自傲自恋;清贫不得志,自悲自叹。get

 

(2)别人眼中的程序员

在别人眼中程序员又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呢?在360网站有一个关于程序员形象的热帖(http://bbs.360.cn/3237987/254486286.html),其中回帖的大部分都不是程序员,不少回复都很是生动,没有骂街,能够说比较客观。

总结一下,你们回复的状况大体以下:

l     工做方面

富有钻研精神,是技术方面的高手,没有时间概念,加班多,辛苦劳累,工做认真严谨,懂制做软件却不懂这软件如何运行更好。

l     外在形象

黑眼袋,红眼圈,睡眠不足,瘦小,邋遢,带眼镜。

l     生活方面

电脑前潇洒自如,世人前胆小腼腆。聪明,思惟敏捷,生活刻板。

l     性格方面

“闷骚”这个词很差听,但仍是蛮准确的:程序员大多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但心里却很丰富。性格腼腆甚至孤僻,圈子小,爱憎分明,有点不吃烟火食的样子。

l     思惟方式

是一种面向问题的思惟方式,逻辑灵敏而严谨,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攻克解决问题,善于找别人的问题,却对本身的问题视而不见,不善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综合起来,程序员在世人眼中大抵是一个聪明而又迂腐、善良而又刻板的形象,是否是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先生呢?

 

(3) “电脑呆子”是怎样炼成的

上面描述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书呆子”。书呆子是指那些死读书、读死书、不通人情世故、不会用书上的知识变通的人。书呆子是与书待一块儿的时间过久了,以致于生活在书的世界里,用书里的道理来评价和要求真实的世界。而咱们程序员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代码间摸爬滚打。天天用在与电脑交流的时间,比大部分书呆子看书的时间有过之无不及。天天基本上就是“电脑一开,一关就过去了,嚎”。

俗话说:“带着锤子三年,看什么都是钉子”。当程序员三年,看到谁都看成是电脑。因而产生了计算机时代的“书呆子”,不妨称之为“电脑呆子”。电脑呆子用电脑的时间过久了,生活在电脑的世界里,用电脑的逻辑来要求别人,不懂生活,不懂人情世故。可能你对这样的措辞感到不满,但对多咱们身边有些程序员,是否是有几分神似呢?

悲夫!程序员曾是时代骄子,有很是细腻心里、很是丰富的感情世界、很是聪明的大脑,在世人眼里的形象倒是如此不堪!

孔子说:“君子御物而不御于物”。电脑只是被咱们利用工具而已,而咱们的思惟却被电脑所限制,甚至变得和电脑同样。

程序员,是该求变的时候了!

咱们不再要闷骚,将咱们的心里美好善良的一面勇敢的表达出来吧!

咱们不再要苦逼,咱们要金钱,更要快乐,咱们要工做,更要生活!

咱们不再要死板,咱们能够作出漂亮的程序,一样也能够漂漂亮亮的作人!

 

(4) 一个老程序员的肺腑之言

也有你们会以为“电脑呆子”这样的词是在骂程序员,是对程序员的不敬,但也许激烈的言辞更能使人警醒。有一个成语叫当头棒喝,听说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经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

我曾经是一个程序员,如今还是。我也曾经是一个真正的“电脑呆子”,我曾独自在黑暗中摸索,花了多年的时间才摸着石头过河也许我还远未过河。那些曾狠狠骂个人人,我把他们看成个人恩人,由于他们激励和启发了个人成长。当我逐渐走向成熟时,已经错过了无数的机会。

 

2、懂电脑更要懂人脑

(1)电脑逻辑 vs 人脑逻辑

程序员写代码离不开电脑,沟通、交际又要与人脑打交道,然而电脑与人脑的逻辑在不少方面倒是截然不同。

比较方面

电脑的逻辑

人脑的逻辑

差别性

同一个程序在每台电脑上的运行结果都同样

任务交给不一样的人,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多样性

每台电脑都同样(换一台电脑编程彻底没问题)

每一个人都不同,人千差万别,所以要适应不一样性格的人

肯定性

程序正确,电脑必定能获得正确结果

任务明确,作出来的结果与预期可能相去甚远

思惟

电脑无自主思惟。

我的存在理解力,执行力,判断力等方面的问题

情感

电脑没有感情、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人受感情、情绪的影响

自主性

电脑无自主性,彻底受程序的控制

人具备自主性,但行为由不少因素决定

社会性

电脑与电脑之间只在严格的逻辑交互,无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

合做

1台电脑+1台电脑,运算能力更强

1+1人,结果没法预知,团队合做相当重要

 

电脑的逻辑简单,因此咱们愿意与电脑打交道。若是咱们把电脑的逻辑带到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那就太“简单化”了,固然也就给人以迂腐、刻板、不懂变通的印象。咱们毕竟是生活在人的世界中,咱们要懂电脑,更要懂人脑。咱们不是只懂电脑异类,而只是更懂电脑的正常人。

 

(2)作回正常人

我曾经很看不起那些不懂技术却八面玲珑的人,看到他们身居高位更是感到愤愤不平,甚至感叹要是生活在西方国家就行了,什么事情都直截了当,不用拐弯抹角。

然而,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家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也是一种本事啊。否则,咱们怎么作不到啊?

其实并非这样作很难,而是咱们不肯意这样作而已,不肯意为世俗的观念改变本身。没错,现实是世俗的,但现实也是没法改变的,咱们只能认可现实,臣服于现实。我在360的那个帖子中看到有一个对程序员的绝妙评价,“程序员是七仙女中的织女”,难道咱们真正的要像仙女同样不吃烟火食吗?

咱们不用作仙女,只须要作一个普通的正常人。要顺应人的逻辑,懂人情,明事理,作一个正常人该作的事情,这样并不难。

 

莫言在领诺贝尔奖时有一段精彩的发言:

最后,我讲一个小故事。据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在中国,流传着一个很是有名的关于歌德的故事。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忽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我想,这个故事向咱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得,歌德太不象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作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须要巨大的勇气。

 

到处与世俗为敌,并不会让世俗变得清高。尊重世俗,也并不意味着失去清高,失去自我。

不要比拼清高,而要本身生活得幸福。当你能自由的游走于世俗的现实与心里卓尔不群的原则之间时,你也就实如今我的修炼的圆满,成为了一个从心里里幸福的人。

咱们不须要成为清高之人,也不须要成为世俗之人,咱们只要成为普通的正常人,一个外圆内方的人。

via:http://www.cnblogs.com/watsonyin/archive/2012/10/30/2746529.html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