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硬盘分区

1  fdisk -l查看硬盘及分区信息

个人系统(Archlinux)下的命令效果以下:html

由上面的图片能够得知该系统只挂载了1个硬盘,命名为sda,其有2个主分区,sda1和sda2,至于为何这么命名,能够参考个人另外一篇博客: Linux挂载linux

显而易见,该硬盘有931.5GB的容量,共有1953525168个扇区(sectors),其中2048-2099200的扇区分给了sda1分区,2101248-1953525167扇区分给了sda2分区,spa

它们的容量分别为1GB和930.5GB,说明硬盘容量已经所有挂载,没有空闲空间了。htm

2  开始操做硬盘

 命令:fdisk  /dev/sdxblog

效果图以下:图片

这里能够输入m来看查看各类操做指令,以下:get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参数:博客

d     删除分区it

l     列出分区类型io

m   列出help

n    添加分区

p    列出分区

q    不保存退出

t     改变分区类型

w    保存后退出

3  更新内核硬盘分区表

命令:cat  /proc/partitions

做用:查看内核识别的分区信息

使用fdisk分区完成后,须要查看一下内核分区信息是否和咱们的操做一致,效果图以下:

若是发现分区并无发生任何改变,这时咱们没必要重启,只须要用如下命令使内核从新读取分区信息(刷新):

#partprobe  /dev/sdx

4  格式化分区

分区完成后,紧接着就要给每一个分区分配一种文件系统,这里介绍较为常见的命令mkfs,命令格式以下:

mkfs  [-V]  [-t  fstype]  [-options]  device

•-V:详细显示模式

•-t fstype:选择一种文件系统,Linux的预设值为ext2,能够指定为ext2,ext3,ext4,msdos,fat32,vfat等等

•-options:其余一些参数,如-c表示格式化过程当中检查磁盘坏轨状况,-l bad_blocks_file表示将坏轨的block信息添加到bad_blocks_file文件中

•device:硬盘分区,如/dev/sda1

例如:

mkfs -t ext4 /dev/sda1

这句命令可写成mkfs.ext4 /dev/sda1

 

至此,磁盘分区基本结束,以后能够进行挂载等操做。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