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
村里最多的是农夫,也有铁匠、木匠、石匠、剃头匠,杀猪的宰羊的,作豆腐的,作豆芽的,作烧饼的,榨油的,磨面的。
也有老师,有负责红白喜事的大厨、吹鼓手、主持的“总管”,还有白事司仪负责念出一种似唱似诵的文言词儿特殊司仪。
四季种植不一样的做物,家家养殖着猪牛羊、鸡鸭鹅。还有各类社会活动,婚丧嫁娶,人情世故。
就说冬天吧,看似农闲,其实也有干不完的活儿。
男人们三五天要清理猪舍,把粪便引去发酵,晒干。自家很少的还要去街道上捡粪。
或者修葺房屋。
或者修缮农具。
或者修复自家坝子。
或者开荒。
或者出去采石矿,石料或者卖,或者本身盖房子。
除此之外,还要参加集体劳动,好比修水渠、学校。
主妇们照顾家里,也很是辛苦。
好比说作煎饼吃吧,要先处理干净地瓜干、玉米,而后去碾子上碾成粉,这都算体力活儿。
水是从水井取的,从家到井有两里多地的山路,天天天不亮就要去挑水。
火用麦秸,树叶,玉米胡子,其余用树枝。树枝是从秋末就开始每天去山上砍的,玉米胡子也是一个一个用锤头砸碎的。
喂饱了人,还要喂饱牲口。夏天能够出去割草(小孩子也要干)喂猪、去河里捞蝌蚪喂鸡鸭,冬天呢就要喂各类干草、秸秆,天天煮几十斤。
为了保暖,女人要作棉袄,织毛衣,作鞋垫儿,准备草甸子。
我记得通常用玉米棒子的皮儿作鞋垫儿草甸子。把皮撕成细条,塞进鞋子能够保暖吸汗,塞进袋子放床上软盒又温暖。
小孩儿要作一切力所能及的:
老爷子采石块小孩就拉车。
老妈作饭小孩就烧火。
老爷子织草垫子小孩就拧绳。
老妈碾粗盐就推石磙子。
为了赚点零花,小孩儿还能砸石子。
田园生活的乐趣全无,满是辛苦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