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谁一块儿工做,到底有多重要?

《浪潮之巅》的做者吴军,在《获得》专栏里,说起了Google刚进中国时候的一件事。刚开始,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很是低,由于“出工不出活儿”,北京的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微信

 

后来吴军帮忙分析了缘由,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做并优先完成它们。中国研发团队里,全部的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工做,而在Google总部,新员工只是一小部分,因此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做技能。框架

以后两年,Google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帮助团队梳理工做方式,而中国团队也会去Google总部交流,这种状况就获得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获得了总部的承认。工具

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尚且须要学习正确的工做方式,才能有效产出,况且大多数人?学习

咱们一直都认为,若是一我的智商情商正常、学习和工做意愿高,就必定能出成绩。设计

然而,我带过不少人,也招过不少人,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愿学习,很是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做产出却很是低,甚至不如不少资质低于他们的人。excel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度怀疑本身看人不许。直到前阵子看到吴军的这段叙述,才幡然醒悟,仔细回想了这些人的工做方式,将他们与产出高的人相比,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存在这三个问题。blog

问题1: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数据分析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以后须要给客户作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须要给他作一份PPT。但由于你错估了时间,致使PPT草草作完,并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效率

低效人士的作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作完,或者质量不高。im

通常人的作法是:找人帮本身一块儿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这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做用大小,若是做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若是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余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咨询公司,在作高潜人才研究的时候,有个发现: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有这些共性的人,几乎作什么都能作好,而不具有的,几乎作任何工做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做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而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做任务。

实际上,结果驱动不只仅是一种工做习惯,更是一种思惟方式。这种以终为始的思惟模式,是我本身刻意训练的最有用的思惟模式之一。

好比思惟训练营里,有学员问我:如何让本身对一个行业有真知灼见?

想一想看,若是是你,会如何回答?

个人回答方式,是反问她:具有真知灼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客户更加信任你、仍是想让老板看到你的进步?

假设你是但愿客户信任你,以为你懂他,那你要作的,就是看这个行业里的客户有什么痛点,而后针对这几个痛点,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见,而后借机沟通出去。了解一个行业,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有目标,根本无从下手。

因此,没有结果驱动的思惟,而仅仅死守着工做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问题2:应激式工做,而非统筹式工做

若是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成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类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做,就好像打地鼠同样,打完一个,另外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外一类人,他们作事专一、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二者的差异就在于,第一类人老是应激式工做。他们天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做,而是立刻投入工做,以致于到了下班以后,发现还有不少事情没作完,而没作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运营打过一个比方:假设你每项工做任务平均半小时能够作完,而任务之间的切换一般也要半小时,若是你常常一项不作完就切换到下一项,就算每一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那就意味着,8小时的工做时间,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这种应激式工做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做。

真正的统筹式工做,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做。

我一般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天天的工做,而天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做。并且,任务清单在工做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长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我就改为次日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本身颇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固然,在作计划的时候,你须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我此前特意写过一篇文章,就提到,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作无用功,根本缘由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6个问题,能够帮你省80%的无用功》

特征二,造成本身固定的时间习惯。

好比个人习惯是,在上午作须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作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一样难度的工做跟本身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外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讲分别能够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征三,及时记录、天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做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不少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作法是,若是不是十万火急,你能够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须要任何思考,而后立刻回到刚才的任务,作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由于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而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固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须要进行整理。

我曾说过,此前8年多的顾问生涯里,成长最快的那半年,我天天都坚持写工做日记。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减轻大脑负担。天天的例行工做、本身常犯的错误,这些均可以列清单。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能够作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作。

问题3: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辈子产力。仔细盘点一下,咱们哪样创新不是由于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做中的大部分事情,并非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那么就能够在第一次作的时候,搭好框架。

好比,我让运营每周作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因此高效的作法是:建一张excel表格,把固定须要分析的参数都作好公式,每周只须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以后参数就出来,而后只须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固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只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好比,你历来没作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作的;好比,你有本身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作任何他们就能够作的事情;再好比,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比你本身去作群主,要高效得多。

因此,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做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并且你极可能也据说过。可是,为何不少人作不到呢?我观察下来,有几个障碍:

障碍1:工做环境所限。

不少人的工做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做岗位要求他作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须要知道。并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做性质对一我的的思惟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窗,看起来差很少,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只要接触一我的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体判断出他的职业。

再极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经由于要帮客户设计流程,去他们的产线观察生产过程,在噪音极大、灯光昏暗的厂房里,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换箱,几个小时下来,我本身也开始反应迟钝、敏锐度降低了。

障碍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能够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以后,也须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不少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重视对新人工做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很是高的位置。

他们每每只重视教员工What(须要作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作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致使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障碍3:思惟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做多年以后,发现工做性质和工做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惟和工做方式造成的关键几年,若是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做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造成了下意识思惟,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我带过几我的,此前的工做经历都是任务式、应激式的,在跟他们合做的时候,的确可以感觉到他们与本身固有思惟做斗争的痛苦与挣扎,然而,并非每一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出来、突破自个人。

因此,年轻时候的工做选择,你选择的不仅是一份工做,而是一种思惟习惯、工做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做环境、跟谁一块儿工做、被谁辅导工做,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