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是每一个前端工程师都应该关注的话题,通用的优化手段已有许多文章和实践,就再也不赘述,本篇以百度App我的主页为例,聊聊针对业务特色进行的一些性能优化实践。前端
适用于:传统意义的优化手段能用的都用了:打包拆包,缩减体积和 HTTP 请求数、CDN和按需加载等,但性能方面仍不太理想。web
优秀方案的制定首先须要准确的数据作支撑。npm
通常来讲,前端性能指标包括DOM ready、First Contentful Paint、白屏、首屏、用户可操做时间、onload时间等,在实际中须要结合业务自己的特色进行定义,通常通用的指标定义并不能体现用户在当前业务下的真实体验。json
我的主页是在百度App客户端内的web页面,有 hybrid版(使用file协议直接加载本地HTML和JS、CSS)和web版(打开一个web URL)两种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后端
首先,咱们了解一下我的主页页面的结构:浏览器
头部区域展现当前做者的我的信息,tab区域则是做者创做产生的内容。页面中全部数据均为异步获取。 缓存
打开我的主页须要经历的过程可简化成如下几个:性能优化
其中耗时可划分为端耗时、网络和server耗时、前端渲染耗时三大部分:微信
根据以上过程,咱们制定了定义指标的原则:babel
头部区域 和 tab列表 第一屏数据渲染完成
(用户真正可见,也即用户可操做时间)页面DOM挂载上内容
(用户首次看到页面再也不空白的时间)在报表建设的过程当中,结合主页的业务形态(在Android、iOS双端均有hybrid版和web版两种)以及指标定义的含义,对整个过程的阶段尽量细化,方式以下:
系统、端内外、起始点
做为筛选条件,排除不一样的使用条件带来的数据差别,有助于缩小范围,定位分析端耗时(从点击到解析页面head顶部)、同步HTML内各JS引用阶段耗时、数据请求耗时、页面内端能力及各组件生命周期到首屏耗时
(耗时部分在实际优化中逐步细化分析)最终获得每一个阶段的详细划分:
补充说明:
通过阶段一,拿到稳定的数据及页面各阶段耗时,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图中性能数据能够看出主要耗时阶段:端耗时、引入主profile.js到js内部开始耗时、首屏接口耗时、页面数据处理和渲染耗时,针对主要耗时阶段,优化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针对端耗时,前端配合端查找优化点
针对首屏接口耗时,前端联合server进行接口优化
针对JS内部耗时,前端进行自身代码优化
主页入口较多,须要兼容不一样入口状况以及历史遗留,我的主页业务基本状况以下:
前端串行执行
hybrid版 的特色:
同步的
,数据随着 HTML 模板一块儿返回,而 hybrid 中全部接口均是异步
按照前端代码、工程化、server端、客户端native框架四个方向分别针对性制定优化方案,如下主要介绍前端可控的代码和工程化两个方面。
首屏时间可反映出用户对页面速度的感觉,首屏所依赖的行为越多,就意味着用户须要等待的时间越长。所以,在性能优化中须要尽量地减小在首屏前执行的操做、后置一些非必要的操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用户体验。
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收集分析和代码 review,咱们发现一些能够改进的地方:
结合以上发现,对代码进行了以下调整:
上文有提到hybrid首屏须要在前端串行执行两个异步网络接口。从统计到的性能数据上看,在调用接口到拿到接口数据的过程当中,耗时最长的是创建网络链接这个阶段,两个接口合并成一个接口,首屏时间上至少能够节省一次创建网络链接的时间(我的主页作到了110ms+)。固然,接口合并也须要考虑server端的平响,考虑可能会牺牲的一丢丢白屏时间。
做为一个标准的 SPA 页面,我的主页页面上几乎全部的逻辑都是在公共 js 加载完成以后才开始执行,但 js 加载须要时间,尤为是首次加载、本地尚未缓存时。
hybrid 版本没有同步接口,只能在 js 加载完成以后才发出首屏的第一个请求,所以 hybrid 的版本在这里还存在可优化空间。
已知如今主流浏览器可并行处理的请求一般默认在4~6个,在加载js时去拿首屏须要的数据(jsonp),串行变并行,节省下来一份两者重叠的时间。
首屏接口前置就作了这么一些事:
hybrid 打包时内联了一个体积尽量小的极简代码包,去取首屏第一个接口的数据,完成后存入全局变量并以事件的形式派发出来。因为 iOS 部分场景中首次请求创建网络链接的耗时较长,顺便使用 native 端能力代替 jsonp,首屏接口前置中iOS收益在260ms+,安卓60ms左右。
工程化上进行的优化主要是在打包上下功夫,打包影响加载 JS、CSS 等资源的 http 耗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包体积越小、请求次数越少,资源加载速度就越快。
JS 和 CSS 资源打包合并,但须要考虑打包文件过大,单个请求耗时太长,须要结合业务场景合理拆分代码包。
主流浏览器可并行处理的请求一般默认在 4~6个,可合理拆分资源包,利用并行请求缩减总体的响应时间。
经过合理划分包来最大程度上利用浏览器缓存。锁版本、保持每一个小 bundle 未发生改变时哈希值稳定,较大的 JS、CSS 和图片等会被直接写进硬盘缓存。例如,我的主页根据代码的修改频率把 js 包拆成体积差很少大小的三个,其中 vendors 是各类 npm 依赖,版本稳定,一般不会发生改变。每次上线后用户浏览器只须要从 CDN 上请求另外两个代码包,vendors 则使用上次还未过时的本地缓存。
一般,开发时咱们使用 ES6(ES2015+) 来编写代码,ES6 的新特性可让开发工做更便捷迅速但打包时须要用 Babel 进行转换来让咱们的代码能运行在不支持 ES6 的浏览器上。转换后的代码会加入 polyfill,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代码包体积增大。modern mode 在支持原生 ES6 的浏览器中,js会经过 加载 ES模块 的<script type="module"> 加载,而在不支持的浏览器中使用 <script nomodule> 来加载 babel 编译后的版本,而且支持ES模块的浏览器会忽略这种写法。在支持 ES6 的浏览器上使用 ES6 的版本,代码 bundle 体积更小、解析和执行的速度更快,何乐而不为呢?
从我的主页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75%的场景支持 modern mode
,带来的性能收益也是很是可观:
白屏(ms) | 首屏(ms) | |
---|---|---|
实验组 | 1055 | 1913 |
对照组 | 1136 | 2081 |
收益 | 81 | 168 |
优化后JS初始化耗时减小,首屏数据jsonp请求使用内联的极简代码包在页面准备完毕前就发出,在jsonp获得返回值前并行加载页面须要的其余CSS和JS资源;App挂载和页面runtime初始化的时间提早,首屏数据回来后能够立马处理并渲染数据,而不被其余的一些操做占用宝贵的时间;打点等请求后置,首屏完毕前让JS专一于数据和渲染,同时腾出带宽加载图片等用户可见的资源。优化后的流程可用下图表示:
双端首屏时间均大幅度减少,首屏请求(两图中橙色部分)得益于 server 同窗的接口性能优化,单单是平响就下降了80ms+;
而安卓上得益于端同窗的 hybrid 框架优化,使得 hybrid 页面和本地js资源加载速度更快,效果更是显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着手进行优化前,有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选取数据参考点、收集数据上,经过反复的 code review、实验、业务逻辑推敲来确保每一个关键指标反映的都是真实可信的数据。本文仅仅提供一种从数据着手的优化点分析方法,列举的优化方法与实际业务密不可分,并不具备太强的普适性,但愿能给你们在解决瓶颈的道路上带来一点不同的思路。
本文做者:
前端工程师 panming
在微信-搜索页面中输入“百度App技术”,便可关注微信官方帐号;或使用微信识别如下二维码,亦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