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庆幸——个人2017软件工程总结

2017软件工程总结

几个月时间,咱们共同结束了这一门课。这个学期这门课,和大家同样,我也很恐惧我也很庆幸,围绕着《软件工程实践》这门课,经历了对我来讲在此以前是一片空白的挑战。这给个人感受好像本身是年轻人,新学期刚刚进入课堂,预备新实践,一切未知艰难正等待着我。测试

无三不成文。恐惧、庆幸,总结有三:

一、孤木不成林:同一年级全面“构建之法”

从2015年开始,实践“构建之法”,这已是第三届。按照第一年摸索、第二年积累,第三年推广的节奏,今年应该让每一个同窗除非不选修,选修就没有其余能够“休闲”的班级。推行以前让我恐惧:这件事看起来容易,老师们沟通好,就能够实施了。但参考其余学校同院老师间推广的经验,千难万难。须要老师们像“软件工程理论”上说的:“造成团队”。让我庆幸的是:W、K两位老师年轻又活力满满,实施“构建之法”毫无隔阂,纵有困难亦坚持到底。这样,从此,有些本来须要三个学期才能迭代完成的改革试验,在一个学期内就能完成。并且协力的力量,也将让将来的课程改革推动可持续、更加速。这样的感受,相信大家经历过软工实践也能体会,团队的力量比我的要大不少,特别是须要团队协做的任务上。所以,在明年,咱们将有三个面向须要推动:优化

-1) 注重学生过程化数据的收集和汇总,不能是仅仅关注完成了博客,没有过程化数据的汇总积累;
-2)按周爱民老师的建议,测试驱动重构做业安排和要求,从测试驱动上严格要求做业质量;
-3)逐步构建一个平台,以半自动化评测软工做业开始,为软工做业评测和自动化逐步作一个可用的平台。设计

二、无知者无畏:主办第一届“构建之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论坛

一波三折,阴差阳错,在十月初才正式肯定须要“主办”此次论坛,而论坛的举办时间是10.25,时间只剩半个月。让我恐惧的是:我以前彻底没有过举办会议的经验;没有成熟专业的会议机构运做;第一届没有可参考的范例模式,如何安排模式如何肯定主题亦是一片空白。单枪匹马,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好在 考拉小无 鼎力支持, 和 15级几位小伙伴的协助。邀请函、流程安排、住宿安排、场地安排与租借、午饭租借与安排、会议签到、展板、人员、会议预算决算等。就是这样几经波折,终于挨到会议当天一大早,当我准备开车出门时,发现:汽车电瓶没电了,发动不起来。不知道这是否是上天开我玩笑:穿着正装,提着包,半走半跑打的出发。后续的会议流程,是你们都知道的。会议的流程和细节,许多参会的老师和同窗们,都留下了会议参后感,拜读后深受启发。我很庆幸:有许多收获,也有一些超连接,未必收获在当下,但倒是我喜欢的那种:说不定哪天哪片云彩就下雨了呢。收获许多的同时,为了让从此的“构建之法”论坛可以不断传承,要坦诚总结一些我感到的不足、遗憾与深深歉意的地方:对象

-1) 提供更多相互交流的时间和形式:参会的人数和热情,远远超出个人想象。一共有41家不一样单位的70多位的学校专家学者、老师同行以及IT企业的高管和工程师们参会,可是时间以及形式的安排太紧凑,现代化的交流方式没有用上,安排的形式还太传统。老师们的思想碰撞、交互、认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次数,都太少太少。但愿可以安排一段时间和一种方式,提供与会者的破冰与相互交流。
-2)让参会者都有实质收获:了解你们,作出更好的设计与安排。事前调查参会者的参会意图、教学所处状态、正困扰的问题,作出一个更紧密更周到更针对性收获的安排。
-3) 会议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作:我本身,由于连续高度紧张半个月,基本上已经绷到了最高点。在会议结束后的那个晚上,一我的默默打车回去,精神状态再也容纳不了更多的交流。这是最大的遗憾。因此在临会前,应该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和富余的精力。所以,应该专业的人作专业的事。让会议的组织、事务性流程,交给专业会务公司,咱们把会议实质交互作到更好。事务

三、初试啼声响:以前的耕种陆续有了收获

“构建之法”可以持续,可以迭代优化,支撑和推进个人最强大动力,来自于每一届“构建之法”同窗给予的额外支持和协助。这些佼佼者中,有的帮忙协助下一个学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助教,协助我完成了当季教改论文的初稿、教学案例做品的设计。也所以,在课程以外,有了陆陆续续的积累。我很庆幸:在2017年里,默默投稿向一些奖项,获得了彻底出乎我意料的回响:第一次有了教学上两个不一样类别的全国二等奖。在吴际老师的帮助下,第一次作了一次全国教学会议的分论坛报告。这些体验,是我以前彻底没有想到过的。感受很奇妙。我也很恐惧:感受本身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而身后的学校品牌和积累,其实在课程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近乎于零或负数。每想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必须有耐心、有毅力还有长远规划的方向和执行力,才能逐步开始积累。教学的耕种和收获,是有滞后性的。2107的收获,是过去几年的积累。2017的挫折,是将来的动力。博客

2017的感言:

技术的更新愈来愈快,迭代的周期愈来愈短,进入的门槛愈来愈高,方向也愈来愈多元。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同窗来讲,我以为压力是愈来愈大。要想前进和真正的出类拔萃,按以前的套路,就业后就发现是步履维艰。对于老师们来讲,同样是面临不断变革的巨大挑战。恐惧与庆幸。团队协作

感谢邹欣老师、周筠老师、刘乾、汪培侨、各位老师、全部2017年修读软工的同窗们,这个学期的鼎力帮助和支持。以上,由于大家而存在。自动化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