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QRCODE原理详解

QR(Quick-Response) CODE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二维码,解码速度快。

如上图是一个二维码的基本结构,其中:

位置探测图形、位置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用于对二维码的定位,对每个QR码来说,位置都是固定存在的,只是大小规格会有所差异;

校正图形:规格确定,校正图形的数量和位置也就确定了;

格式信息:表示该二维码的纠错级别,分为L、M、Q、H;

版本信息:即二维码的规格,QR码符号共有40种规格的矩阵(一般为黑白色),从21×21(版本1),到177×177(版本40),每一版本符号比前一版本每边增加4个模块。

数据和纠错码字:实际保存的二维码信息,和纠错码字(用于修正二维码损坏带来的错误)。

简要的编码过程:

1. 数据分析:确定编码的字符类型,按相应的字符集转换成符号字符; 选择纠错等级,在规格一定的条件下,纠错等级越高其真实数据的容量越小。

2. 数据编码:将数据字符转换为位流,每8位一个码字,整体构成一个数据的码字序列。其实知道这个数据码字序列就知道了二维码的数据内容。

数据可以按照一种模式进行编码,以便进行更高效的解码,例如:对数据:01234567编码(版本1-H),

1)分组:012 345 67

2)转成二进制:012→0000001100

345→0101011001

67 →1000011

3)转成序列:0000001100 0101011001 1000011

4)字符数 转成二进制:8→0000001000

5)加入模式指示符(上图数字)0001:0001 0000001000 0000001100 0101011001 1000011

对于字母、中文、日文等只是分组的方式、模式等内容有所区别。基本方法是一致的

3. 纠错编码:按需要将上面的码字序列分块,并根据纠错等级和分块的码字,产生纠错码字,并把纠错码字加入到数据码字序列后面,成为一个新的序列。

在二维码规格和纠错等级确定的情况下,其实它所能容纳的码字总数和纠错码字数也就确定了,比如:版本10,纠错等级时H时,总共能容纳346个码字,其中224个纠错码字。

就是说二维码区域中大约1/3的码字时冗余的。对于这224个纠错码字,它能够纠正112个替代错误(如黑白颠倒)或者224个据读错误(无法读到或者无法译码),

这样纠错容量为:112/346=32.4%

4. 构造最终数据信息:在规格确定的条件下,将上面产生的序列按次序放如分块中

按规定把数据分块,然后对每一块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纠错码字区块,把纠错码字区块 按顺序构成一个序列,添加到原先的数据码字序列后面。

如:D1, D12, D23, D35, D2, D13, D24, D36, … D11, D22, D33, D45, D34, D46, E1, E23,E45, E67, E2, E24, E46, E68,…

5.构造矩阵:将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校正图形和码字模块放入矩阵中。

把上面的完整序列填充到相应规格的二维码矩阵的区域中。

6. 掩摸:将掩摸图形用于符号的编码区域,使得二维码图形中的深色和浅色(黑色和白色)区域能够比率最优的分布。

一个算法,不研究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

7. 格式和版本信息:生成格式和版本信息放入相应区域内。

版本7-40都包含了版本信息,没有版本信息的全为0。二维码上两个位置包含了版本信息,它们是冗余的。

版本信息共18位,6X3的矩阵,其中6位是数据位,如版本号8,数据位的信息是001000,后面的12位是纠错位。

至此,二维码的编码流程基本完成了,我们开发时当然不用自己再去编写上面的算法了,使用第三方包zxing 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