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魔幻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乱了每一个人的计划,冲击了全部的行业...
人们在恐慌、焦虑、不安、以及各类不肯定性中度过,日复一日宅在家里重复着相通的轨迹...
彷佛时间被缩短了,明明已通过了一年,年初的场景却恍如昨日...
不知不觉中,这一年就像浪费了同样。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咱们的目送下:面试
今天,轮到我考研了。编程
和大多数人同样,被潘老师独特的讲课风格所吸引性能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大学老师好好讲课吧?”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老师上课不念PPT吧?”学习
第一节课,不讲专业知识,而是开始聊数码设备,spa
对于我这个玩了十年电脑的人来讲,感受瞬间找到了共同语言!视频
一下课,我就跑到讲台前问:我不是计算机专业的能够去嘛?blog
“和专业不要紧,你只要有兴趣,绩点不是前10%就能来”游戏
我必定要加入这个神秘的组织。直播
团队纳新那天,我正好请假在北京参加比赛,根本就不知道纳新的事。it
因为平时在群里“当雷锋”,有一次帮同窗传文件,偶然聊到纳新的事,我才意识到:
而后立刻去联系潘老师:
是缘分,让我意外的知道了纳新的事情;
是缘分,让我意外的得到了进入团队的机会。
笔试的时候战战兢兢,觉得要考什么基础知识之类的,拿到试卷一看:
“嗷,逻辑题啊,这波稳了”
作的时候感受大部分都会,过了好几个月才知道,当时只错了一个题...
第一次来实验室的时候,屋子里坐满了人,等经过面试以后正式来学习,大四的学长们和研究生已经都毕业了。
因此我记忆中的小伙伴们,是硕哥、佳琪哥、衡哥、祥子哥、文达、凯强、天奇。
(为保护隐私,就不发全家福了)
对于我这个外专业成员来讲,啥都不会,准确的说,是除了编程...啥都会......
因此一开始本能的比较得瑟。
渐渐的,在潘老师和硕哥一次次的指引下,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后,我渐渐意识到本身所了解的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因此,人们对于学习的认知,每每有三个阶段:
刚来到团队,我就收获了谦逊,从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并努力学习,摆脱井底之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渐渐克服了做为新成员的自身问题,开始与团队的规定融为一体:
印象最深的一次踢球,除了我之外,新成员全都没去。
我第一次见到硕哥真的生气了。
“七点到八点踢球,影响大家八点半上课吗?”
组长是真的但愿本身的同窗变优秀。
理解了硕哥的苦心,咱们不再违反规定了。
新成员表现的更好了,团队凝聚力也上升了。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乱了每一个人的计划。
回不去学校、设备性能不够、失去了交流的机会、面对各类不肯定性的心理压力......
种种的困难让我在家里的每一天都在煎熬,一天又一天的周而复始,无意学习,连玩都提不起精神。
一开始开远程会议的时候,感受还挺新鲜的
时间一长才发现,远程办公的局限性:
不只交流机会减小,并且失去了团队的氛围
这对于人的自律性是极大的考验,远程办公,不免有一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心理暗示。
团队的氛围建设很重要,实验室更重要,但愿明年春天,禁令解除,一切都恢复到最初。
第一次当助教,才发现,想要高质量的完成一堂课是多么不容易。
三个月以后,团队注入了2019级的新鲜血液。
去年咱们是新人,是老师和学长们的循循善诱才有了咱们今天的成长;
岁月轮回,轮到咱们带领新人的时候,天然也要对新成员负责。
这,或许就是薪火相传吧。
怼大家不是为了找茬,也不是真的着急,
只是在传递思惟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答疑的过程当中,不只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学会了有耐心,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教师想把课讲好,是多么的不易。
所以,对教师这个职业和为数很少的真正注重教学的教师肃然起敬。
我从小是玩计算机长大的。
虽然根本不值一提,但我始终认为,计算机这个东西,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一堆00001111,一堆集成电路,构成了万千世界。
可造化弄人:
感谢潘老师,感谢梦云智,圆了个人计算机梦。
除了对整个行业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更加坚决了本身的想法。
——跨考
人随心动,遵从心里的声音,追求本身真正想要的东西。
宁肯笑着猝死,也不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苟且而活。
离队有遗憾,遗憾是没有坚持到最后。
但并无不舍。
毕竟,人还在学校
毕竟,还能常去实验室
毕竟,还能给学弟学妹答疑
因此,别整那矫情的世界那么大,我只是出去看看咱们,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