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程序员的心理学入门知识(一)

 

  • 正文以前
neil是14年毕业的一枚后台开发,在大学的时候除了钻研技术外,还喜欢看一些其余领域的书籍。做为工科学生,咱们都很擅长逻辑思惟。但做为社会人,工做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须要跟不少人打交道,学点简单的心理学大有裨益。其实在我看来,心理学等不少社会科学的知识在本质上都是逻辑,只是换了一种思惟方式而已。因此,对于咱们工科生来讲,学一些入门的心理学常识是没任何难度的。
                      
小小的打个广告。这篇文章是发布在neil的微信公众号上,这个系列还会有后续文章,也都会第一时间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欢迎小伙伴们关注。
                      
微信公众号:互联网与做曲家 
 
 
  • 一点闲话
从事互联网行业,作互联网产品,其实本质就是先定位用户群体,而后研究这部分用户的心理。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很好奇。不像物理,数学那么精确,心理学能够延伸到不少学科: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等。由于其不精确性,心理学研究是一件至关复杂的事情。任何研究的本质都是为了研究人,但出于伦理道德的限制,之能将一些动物当作实验对象,如何从研究动物的结论延展到人得身上而且须要严谨的科学根据,这自己就极为复杂了。可能也正由于这样的复杂性,发展历史并不长的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少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注视偏好研究方法,斯金纳箱等等。这种方法论能够延伸到工做中:高效的工做方法是一个至关复杂的问题,正如心理学研究同样,解决这个问题须要艰辛的努力,固然,带来的收益也会很是大。
                      
  • 头脑发达
第一个研究:"割裂脑研究”。先强调下结论:左脑是语言中枢,主要负责逻辑思惟;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惟,好比艺术,音乐相关的东西。大脑的两半球是经过由大约2亿根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互联系的。斯佩里经过切断胼胝体来实现对左右脑分工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一些特殊的癫痫病患者,切断胼胝体做为最后的治疗手段。其实从这里能够下个浅显的结论:左右脑合做出现障碍会致使很大的问题。
                      
研究方法中有一个颇有趣的地方:存在一个点,可以只让你的左眼看到或者只让你的右眼看到,从而实现只让左脑或者右脑感知到某个东西。超级好奇这个点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其中的一个结论是:只让右眼看到时,被试对象能说出该物体是什么;而只让左眼看到时,被试对象可以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没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个研究:“大脑是否会由于某些经历而变得更发达”。结论:是。这个观点在如今已经算是深刻人心了,各类胎教,幼教机构层出不穷。
                        
对于这两个研究的联系,我想谈一谈“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是指:听莫扎特音乐的儿童学习变得更好。与音乐相关的多由右脑控制,而大多数人工做中所用到的多为逻辑思惟,是受到左脑控制,咱们受到的教育也大部分如此。虽然我拿不出科学依据,可是左右脑经过2亿根神经纤维联系,必然是有着深层次的缘由,进化论也不容许这2亿根神经的存在是为了打酱油吧。既然如此,左脑比右脑更加发达,表明创造性思惟的右脑开发程度不够,多是一个很广泛的现象。我看到过这么一个结论:“若是可以适当地减小左脑的兴奋程度,开发平时不多用的右脑(好比学习一门乐器),让左右脑协同均衡活动,全脑的总能力和总效应将增大到原来那个较强的左脑的5-10倍甚至更多,因而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将有一个极大的提升,将变成一个更加聪明的人。“ 虽然大脑的复杂程度让几乎全部的研究都没法是一个定论,但单从逻辑上来将,这个开发右脑的说法其实也符合常理。《易经》强调阴阳平衡,是否也能应用到左右脑的开发中来。
                     
举一个左右脑协做的例子。以前有炒做先天性愚型儿舟舟是天才指挥的新闻。媒体的炒做已经超出道德底线了,固然这不是舟舟的错。其实稍微懂点乐理的人都知道,音乐中所用到的系统知识不比任何一门天然科学少。摇滚乐队的总谱看起来已经不容易了,大型交响乐队的总谱更是复杂得多,任何一个乐队总指挥都是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达到的。这须要很是强的逻辑思惟能力,换言之,杰出的指挥家的左脑和右脑必然都至关发达。     
              
  • 天生我才
第一个研究:”人的性格是由基因决定仍是环境决定“。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真的是让我大为吃惊:人的性格主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环境的影响因素很小。最近研究者们还发现了与离婚,甚至与死亡年龄有关的基因。虽然研究有结论,可是这种对于性格的研究,局限性仍是太大了。对性格的认定经过一些测试问卷得出结果,而我向来对于这种问卷是不屑的。问我喜欢吃苹果仍是草莓就能知道我性格的某一部分吗?个人观点可能比较另类:对于一些心理测试题,归根结底仍是经过逻辑来解释,而人性本就不是逻辑可以解释得通的,”彻底理性人“应该只存在于理论中。妄想用逻辑来解释非逻辑的问题,这自己就是一个悖论。习惯性思惟,虽然我以为这种心理测试问卷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来研究复杂的人性,不过如今的大数据和用户信息收集有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使得收集用户数据更加天然也更加真实。期待心理学研究者们可以经过互联网与大数据,在这一领域有更深的研究成果出现。
                  
第二个研究:”催眠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吗“。  我历来都不相信有催眠这种东西存在。结论是:”受催眠影响的行为是一种由较高的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而不是什么独特的意识形态“。  简单一点讲:催眠就是心理暗示,是被催眠者所但愿的心理暗示。针对这两个研究,举一个我本身的例子,说一说我本身的见解。仍是先声明,我地见解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仅仅是个人感性认识。
                   
上小学时,下午放学时间是5点,这个点爸妈都尚未下班,那时尚未给我配钥匙,我就会去离家不远的一个石桌子上写做业,人来人往对我基本没有影响。”闹中取静”彷佛是我天生的能力。 跨越到”催眠”这一个点。小屁孩儿逐渐长大,大人们愈来愈强调安静环境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到了高中这一特殊时期,人的神经变得特别敏感,对环境的安静程度重视到了一个很极端的程度。原本不怎么在乎环境是否吵闹的我,也会对这一点格外注意,还买了一堆静音耳塞。高考以后的春节,家人都在聊天,打牌,我又恢复了在这种吵闹环境中看书的能力,当时我还以为挺惊讶的。  
                    
从习惯在吵闹中看书学习,到接受心理暗示,学习效率与安静程度极其相关,再到后来对环境因素恢复为无所谓状态。如今看来,其实我自身的专一能力没有太大变化,改变的只是心态。在以后的学习工做中,心理暗示的做用一次又一次地体现。工做压力大,越想压力越大;进口药品必定比便宜的经常使用药疗效好;诸如此类。我是个对积极心理暗示极度推崇的人:如何可以变得卓越?首先,你得先有这样的意识:你就是一个卓越的人!又是一句鸡汤:不是由于卓越而自信,是由于自信而卓越!信不信由你!
                
  • 梦中情人
第一个研究:“作梦是不是生理需求?”  先说明两个名词:REM,”快速眼动睡眠期“,梦境多存在于这个期间。与REM对应的,是NREM,即“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又包括从浅到深四个睡眠阶段。整个夜晚,REM和NREM会交替出现5到6次,大约入睡90分钟后会出现第一次REM睡眠。这个循环的过程就能够解释,为何有的人感受一夜作了好多个梦。心理学家经过打断REM睡眠期的进入发现,在被测试者经历了几个被阻止作梦的夜晚之后,其作梦时间明显增长。结论:“作梦确实是人的生理需求”。并且有研究代表:在REM睡眠期间大脑中蛋白质的合成比NREM睡眠期间更多,REM睡眠期是全部睡眠期间最重要的。
                  
想到了好久之前看到的“达芬奇睡眠法”。其定义为:将人类单次的睡眠过程分散为多个睡眠周期,以此来减小睡眠的总时间,即每工做4小时睡15分钟。这样的睡眠周期等因而扼杀了REM睡眠期,可能会有不少负面影响。
                
第二个研究:“梦里出现的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两种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潜意识中表达的那些在清醒状态下没法实现的愿望。在白天看见了女神,不敢表白,晚上在梦中和女神结婚了。若是有一次梦境是与此有关,这种观点就被极大的强化了。这一点又与条件反射有关。有关条件反射后面会说到。另外一种观点:梦不过是在REM睡眠过程当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直白一点,就是在REM睡眠期间大脑产生了一些随机信息,而后大脑将这些随机信息与脑中的记忆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综合起来,就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梦。这种观点也能够解释”梦中和女神结婚”这个例子。原来梦里的新娘是随机产生的,没准哪天就碰到“梦里和凤姐结婚”了。
  • 说你爱我
这部分是讲条件反射。你们都学过“巴普洛夫的狗的唾液实验”,其实条件反射的范畴广的多。对蛇或者狼的恐惧,实际上是条件反射;对某种事物的迷信,其实也是条件反射;一些后天的学习行为,也属于条件反射。造成条件反射的根本缘由,在于某些事件对特定条件的强化做用。以前的“梦里和女神结婚”的例子就是对”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这种观点的强化。
                 
再来个例子。表白是经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在表白的时候,咱们会说:”我爱你“。 想象一下,若是咱们生来就被教导:”你这个逗比“是表达爱意的话。那么,表白的场景就变成了:王子捧着鲜花站在热气球上,十分浪漫地对公主说:”你这个逗比“。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不少人在宿舍里打着电筒看书。不少人们彷佛培养了这样的条件反射:废寝忘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勤奋。大学的时候也有戏言:deadline是第一辈子产力。你们都会说一句,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可是,你真的读过《三十六计》吗?”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败战篇的最后一计。不经思考而造成的条件反射,连无条件反射的基本效用都达不到。
                   
与主题无关的一点感悟:
本身看的书很多,看书时思考也算多,但不多写比较长的文章。这几回的写做其实让我很惊讶:写做时的思考过程可能比看书时更深刻,更全面。稍微总结抽象一下,其实写做是将获取到的知识点串成线,不断积累的知识线再逐渐串成知识网。这个时候的收益才最大。就跟旅行同样。真正有意义的旅行,不是单单去了好多国家,拍了好多照片,而是从不一样的生活和风景中,看到了些许差别,又领悟了些许差别,有思考,才有帮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应该是这个点。
                     
这个系列还有其二,其三,其四....敬请期待。
                   
今日荐歌:
《慢慢》    张学友
《不翼而飞》   梁博
《花房姑娘》   林志炫
 
                         
本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和做者。微信公众号:互联网与做曲家.    做者:neil     版权全部,翻版必究!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