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关于“工业互联网”建设请参见:《信息物理系统白皮书(2017)》、《制造业“双创”平台发展白皮书》和《中国工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白皮书》。算法
自软件博览会后,国家副总理马凯和工信部的几位主要领导相继来我司考察。公司领导也很是重视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发展,以及准备投入人力、财力大干一场。做为工业人的其中一员,我表示大力支持,以及贡献本身的力量。
从公司工业版块方面来说,在某些领域和技术方面确实有较强优点。参加过几回内部的交流会,对于作这件事又感受有些忧心忡忡。你们谈到工业淘宝、金融等,我不否认作这些方面。可是做为“工业互联网”的切入点,我持否认态度。以此形象面向世人,若是我是一名最终用户,那么我会想:阿里巴巴的淘宝或天猫要是成立一个工业版块,拿什么与其竞争?尽管有本身核心的内容,未免拉低了本身的身段。
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我有本身的想法,可是与周围人交流,未全盘而述,可能其余人也未能充分理解。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面向人群
最终用户确定是工业生产企业,若是面向工业生产企业, 通常属性本身公司的项目。可是有更多中、小、微公司为工业生产企业服务,他们更迫切须要从底层传感器到云平台体系化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种公司中有作设备的、传感器的、工业软件的、ERP等软件商转型的......,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实力作体系化建设,去年参加上海工业展览会能切身感觉到。最近也在个人群作了一次投票调查,结果(未结束)以下:
2、平台定位
大致分为三种模式:1.像阿里云,用户能够购买所使用的资源。2.像OneNET,提供设备及数据的接入。3.前二者的集合平台。从我我的来说,我更倾向第2种的模式,而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OneNET又显得远远不够。他们看重的是结果,10万点数据的接入、存储、展现等性能有问题吗?能够自定义业务吗?对于过程使用关系数据、实时库、Hadoop......等技术以及使用的资源他们并不关心。固然涉及到收费模式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不在此讨论。
三.发展计划
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历史的时间窗口给予人们的机遇、机会是均等的,每一个人掌握的要素和资源不一样,因此形成了差别性的结果。GE、Siemens 、ABB等工业平台强势推出,如今尚未在中国全面推广,全部留给国人的时间不会太多。传统工业企业在向互联网方面发展,互联网或软件公司在向工业方向发展,这也是国家提出“两化融合”的要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就看谁结合的更好,极左极右势的发展注定要失败。发展计划包括发展方向和时间节点。
四.开放程度
行业群体对方向的认知与共识决定了有多少企业上云平台,以及市场规模。另外,既然上
工业云平台了,信息共识的粒度和利用大数据可提取服务决定了云平台的价值。咱们在作行业云平台的时候,我比较担忧用户是否愿意开发他们的数据信息,在不断与用户接触的过程当中,尽管他们对数据表示担忧,可是也认为这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新鲜事物的发展总会有接受的过程,比如下位机向上位机链接发展、终端软件向云平台链接发展。
五.团体组成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落到人的头上。互联网技术的人和工业技术的人互相看不上、写模型算法的人和写软件的人互相看不上、领导与员工互相看不上,网上传说有鄙视链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是我认为团队的领导比较重要,他将带领咱们走向何方呢,一步错、步步错,历史的机遇与这代人也就是失之交臂,张朝阳与搜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句题外话,本身没法成为带头人的状况下,跟对一个领导很重要。
六.盈利模式
暂时保密吧,若是能找到我,那么在细聊吧。
我是一个特别看重方向感的人,对于方方面面要基本的思考清楚,造成闭环链路。可是,时间有限,又不可能考虑面面俱到,也只能在作的过程不断修正。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是一盘大棋,须要勇敢、智慧之人引领将来。最近出差忙于项目,写到于此,以供你们讨论吧!!!
物联网&集成技术(.NET) QQ群:54256083
招聘:C/S和B/S开发,有.net core开发经验者优先。联系QQ:50454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