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京东因为优惠券设置错误,致使大量产品以0元或者超低价成交,而且发货。网传小家电被薅24万件,损失损失金额高达7000多万。不少网友表示收到货了,在网上晒出到货截图。下面为购买截图:java
以后,京东作出关于此事件的说明,将拦截订单,召回发货商品。linux
《关于2020-1-7,大量0元单活动说明》 数据库
尊敬的京东用户你们好,由于1月7日优惠券设置错误缘由,致使大量产品以0元或者超低价的状况下成交,而且发货。 编程
目前对此京东已经作出处理方案。 安全
1,针对未发货的订单,京东已经作拦截处理,而且后续不会发货。 微信
2,针对已经发货的产品,京东已经作出拦截处理,商品将会召回。 网络
3,针对部分已签收的订单,若是您满意手中的产品,能够按照原价的8折购买,若是不满意请直接取消,取消后配送员将在24小时内上门取回商品,感谢您的配合。 工具
由于此次错误给您带来的抱歉,京东深感歉意,全部被召回或者拦截的订单,处理成功后系统会自动为您发放一个20元的无门槛优惠券,做为赔偿。 测试
感谢您对京东的支持,提早祝福各位新年快乐。 ui
网上更是传出京东负责小家电的项目组全体被开除,年终奖金补偿没有,甚至可能还会被京东法务起诉,被问责的消息!
不少IT从业者表示职业高危性,由于一个“不当心”,就天降“重大bug”,公司遭受重大损失,我的面临赔偿甚至坐牢的风险。
这里不禁得让我想起去年1月20号凌晨“拼多多薅羊毛事件”,一样是优惠券的bug,用户能够直接领取一个无门槛的100元优惠券,全场通用(特殊商品除外),有效期一年。羊毛党半夜被同伴叫醒开始疯狂薅羊毛。
以后,拼多多于20号上午9点左右把100元无门槛优惠券所有下架,以前领到未使用的优惠券也所有下架。并官方回应称,此事系黑灰产团伙利用平台漏洞进行不正当牟利,公司已第一时间修复漏洞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网传这起薅羊毛事件致使拼多多预计损失200亿。
时间再往前回到17年,有网友爆料支付宝存在一个漏洞,陌生人有1/5的机会登陆你的支付宝,而熟人则可能100%登陆你的支付宝。
方法是这样的:登陆手机帐号——忘记密码——手机不在身边——淘宝买过的东西9张图片选1个——好友验证9个好友图片选1个——重置密码——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后拥有支付宝的所有功能。支持免密支付。甚至直接扫二维码付款不用密码。
从支付宝改密码的步骤,像经过熟人、最近购买过的商品验证,就存在很大的不安全性。对于熟人、甚至只是微信好友中的陌生人,获取这些信息很容易!!
以后支付宝针对此事作出回应:
后面有网友作出尝试,发现依据网传方式确实已经没法找回登陆密码了。也就是说支付宝已经升级系统,修复了这个漏洞。
以上的bug“事故”也只是由于一场热搜,被广大网友所熟知。实际软件出现的bug“事故”要多得多,有些被及时修复未被暴露到公众视野,有些暴露了只是未引发重大反响。回顾以上的这些软件“事故”,不管是运营事故,仍是测试事故。在实际工做中,关于责任归属,相干利益,开发/测试/运营/风控可能都跑不脱。那做为专业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如何更有效地避免各个环节出漏子,因而有了如下思考:
做为一名专业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不能由于测试技能不到位致使bug“事故”。咱们首先要保证的是本职工做的严谨及无可挑剔,所以须要具有:
软件测试技能:测试流程、bug管理流程、计划/用例/报告编写、linux、数据库、相关测试工具使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定位问题及分析等;
编程能力:例如java、Python;尽量了解开发代码的实现逻辑,代码设计及结构、数据库结构;
产品的业务知识及行业背景:除了业务自己以外,多了解整个行业背景,竞品分析;依据不一样的业务采起不一样的测试策略及方法
像以上的支付宝bug,并不能说开发实现逻辑或测试覆盖上存在纰漏。而更多多是安全等级设计上的不完善。
咱们90%以上的测试工程师一切以产品为尊,彻底按照产品需求进行测试。这样错了么?貌似没错。但“测试至关于半个产品经理”不能只为一句空话,要多立于产品设计自己去思考,去怀疑!
用户权限须要多层控制吗?这样设计会不会暴露安全性问题?操做步骤对于小白用户来讲是否太繁琐?敏感信息是否须要加密处理?毕竟产品经理或是开发人员并非什么都能想到,且面面俱到的。
像京东的bug,也许可能只是运营的一次“手残”行为,优惠券设置错误了。但由于损失过大,做为测试的咱们也难辞其咎。做为一名专业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尤为是涉及钱的产品,咱们能够尽可能去预见下可能出现的”手残“行为,而后多考虑若是”手残“了,我们的系统是否具有应对”手残“结果的处理能力。
好比像此次的优惠券bug,是否设定无门槛金额提醒?是否设定界面自动化巡检功能?是否对数据异常进行监控并设定报警机制,同时是否具有及时撤销功能...
像不少问题,是须要特定的用户场景才会出现。当专业的测试团队在测试时,会受到必定的用户使用场景的限制。测试人员局限于用户个体,天然不会预想到全部用户出现的真实场景。
这个时候,α、β测试可让大量真实用户参与其中,经过“人海战术”人为地遍历更多真实用户使用场景,并实时反馈真实场景中出现的bug。
这样当产品正式发布后,能够提早规避掉不少用户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但这种测试方法,要基于产品自己数据安全性去作把控,不必定适用。
你们经过此次的bug“事故”,有什么感想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