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化磁盘、挂载,swap分区

4.5/4.6 磁盘格式化node

命令 : mke2fs, mkfs.ext2, mkfs.ext3, mkfs.ext4linux

当用man查询这四个命令的帮助文档时,你会发现咱们看到了同一个帮助文档,这说明四个命令是同样的。mke2fs经常使用的选项有:安全

-b’ 分区时设定每一个数据区块占用空间大小,目前支持1024, 2048 以及4096 bytes每一个块。bash

‘-i’ 设定inode的大小,设置多少字节对应一个inode。oracle

‘-N’ 设定inode数量,有时使用默认的inode数不够用,因此要自定设定inode数量。async

‘-c’ 在格式化前先检测一下磁盘是否有问题,加上这个选项后会很是慢ui

‘-L’ 预设该分区的标签labelspa

‘-j’ 创建ext3格式的分区,若是使用mkfs.ext3 就不用加这个选项了.net

‘-t’ 用来指定什么类型的文件系统,能够是ext2, ext3 也能够是 ext4.ip

'-f'强制格式化

'-m'指定预留的空间

mke2fs不支持mke2fs -t xfs;mkfs.ext4和mke2fs支持的选项是同样的

 

-L“预留改分区的标签

-t:指定文件系统类型(ext2/ext3/ext4)

mkfs.{格式化的格式} {设备}

例:会弹出一个选项框提示已经格式化过,加-f强制格式

加-f后就能够了

mkfs也能够格式化ext2/3/4

/etc/fstab配置文件:

这个文件显示系统启动时须要挂载的各个分区

也能够理解为你能够把须要容许的命令放在此文件中,开机会自动运行(好比磁盘自动挂载)

第一列表示分区标识

第二列是挂载点

第三列是分区格式

第四列是挂载参数(是能够设置的)

1.async/sync:  async表示与磁盘和内存不一样步,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内存数据写入磁盘中,而

sync则会时时同步内存和磁盘中的数据

2.auto/noauto: 表示开机自动挂载/不自动挂机

3.default:它包含rw、suid、dev、exec、auto、nouser、async

4.ro: 表示按只读权限挂载

5. rw: 表示按可读可写权限挂载

6.exec/noexec: 表示容许/不容许可执行文件执行

7.user/nouser: 表示容许/不容许root外其余用户挂载分区

8.suid/nosuid: 表示容许/不容许分区有suid属性

第五列是否被dump备份  1表示备份  0表示不备份

第六列是开机是否检测磁盘  1和2表示检测(具备优先级)     0表示不检测

注释:分区标识能够填写磁盘路径(/dev/xxx*/和LABEL(标签)还有UUID)

UUID能够用blkid查询:

 

 

查看文件系统格式cat /etc/filesystems

格式化以前,先建立一个文件系统

查看文件文档的大小,使用du -sh 文件名,或者使用ls -lh 文件名。

把/dev/sdb1格式化成xfx文件系统,并指定块的大小。

把/dev/sdb1格式化成ext4文件系统,格式化以后,能够继续格式化一次。格式化命令:mke2fs -t ext4 /dev/sdb1或者mkfs.ext4 /dev/sdb1,强制格式化加上“-f”命令

如何查看没有挂载的命令?使用blkid命令,blkid命令不支持xfs格式。

设置磁盘的预留空间,使用-m命令。

设置块的大小,把原来的一个块4k,设置成块与字节1:2,设置成8k,8192至关于4k.-i的做用是指定多少字节对应一个inode。若是想要更多的inode,使用-i把字节数字改小点,最低一个inode对应一个块。

注意:由于你一个块最多存一个文件。mke2fs /dev/sdb1  能够直接执行 不用指定-t 来格式化成xfs,默认就是xfs不用指定。

大多数状况,inode数量必定是够用的。 由于默认格式化的时候,至关于4个块(16k)对应一个inode,inode增多跟提高磁盘空间利用有什么关系呢。 

应该是,当磁盘使用场景为不少小文件(小于4k)时,把块设置1k或者2k是能提高空间利用率的

 mkfs.xfs 第一次格式化不用加-f。mkfs.xfs+文件系统名直接格式化成xfs文件系统格式。

系统有没有分区均可以格式化,格式化以后才能够挂载文件系统。


4.7/4.8 磁盘挂载

挂载某个分区前须要先创建一个挂载点,这个挂载点是以目录的形式出现的。一旦把某一个分区挂载到了这个挂载点(目录)下,那么再往这个目录写数据使,则都会写到该分区中。这就须要你注意一下,在挂载该分区前,挂载点(目录)下必须是个空目录。其实目录不为空并不影响所挂载分区的使用,可是一旦挂载上了,那么该目录下之前的东西就不能看到了。只有卸载掉该分区后才能看到。

 

语法

mount(选项)(参数)

选项

-V:显示程序版本;
-l:显示已加载的文件系统列表;
-h:显示帮助信息并退出;
-v:冗长模式,输出指令执行的详细信息;
-n:加载没有写入文件“/etc/mtab”中的文件系统;
-r:将文件系统加载为只读模式;
-a:加载文件“/etc/fstab”中描述的全部文件系统。

参数

  • 设备文件名:指定要加载的文件系统对应的设备名;
  • 加载点:指定加载点目录。
  • mount -t auto /dev/cdrom /mnt/cdrom
    mount: mount point /mnt/cdrom does not exist           /mnt/cdrom目录不存在,须要先建立。
    
    cd /mnt
    -bash: cd: /mnt: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kdir -p /mnt/cdrom    建立/mnt/cdrom目录
    ls
    bin   dev  home    lib         media  mnt  proc  sbin     srv  tmp  var
    boot  etc  initrd  lost+found  misc   opt  root  selinux  sys  usr
    
    mount -t auto /dev/cdrom /mnt/cdrom     挂载cdrom
    mount: block device /dev/cdrom is write-protected, mounting read-only     挂载成功

命令 : mount 查看分区文件系统

能够查看当前系统已经挂载的全部分区,以及分区文件系统的类型,挂载点和一些选项等信息

从左到右为  磁盘分区,挂载点,分区类型,小括号里面是挂载选项。

删除分区1/dev/sdb1

使用fdisk -l查看分区是否被删除。

使用df -h查看文件系统的挂载状况,

把/dev/sdb 挂载到/mnt ,挂载好后就能够在挂载点写入数据。mount查看下挂载的/mnt目录。

卸载挂载点/mnt/目录

由于在mnt目录里面,卸载时显示目标忙,因此卸载不了mnt挂载点。第一种卸载方式:使用cd命令退出mnt目录,再使用umount /dev/sdb,卸载mnt目录,第二种:使用umount -l /mnt/命令卸载。


4.9 手动增长swap空间
dd命令
用于复制文件并对原文件的内容进行转换和格式化处理。dd命令功能很强大的,对于一些比较底层的问题,若是须要备份oracle裸设备,可使用rman备份,或使用第三方软件备份,使用dd的话,管理起来不太方便。

选项

bs=<字节数>:将ibs(输入)与欧巴桑(输出)设成指定的字节数;
cbs=<字节数>:转换时,每次只转换指定的字节数;
conv=<关键字>:指定文件转换的方式;
count=<区块数>:仅读取指定的区块数;
ibs=<字节数>:每次读取的字节数;
obs=<字节数>:每次输出的字节数;
of=<文件>:输出到文件;
seek=<区块数>:一开始输出时,跳过指定的区块数;
skip=<区块数>:一开始读取时,跳过指定的区块数;
--help:帮助;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该命令建立了一个100M大小的文件tmp/newdisk,其中参数解释

  • if 表明输入文件。若是不指定if,默认就会从stdin中读取输入。
  • of 表明输出文件。若是不指定of,默认就会将stdout做为默认输出。
  • bs 表明字节为单位的块大小。
  • count 表明被复制的块数。
  • /dev/zero 是一个字符设备,会不断返回0值字节(\0)。

使用du -sh 文件名,查看建立的文件大小。

块大小可使用的计量单位表

单元大小 代码
字节(1B) c
字节(2B) w
块(512B) b
千字节(1024B) k
兆字节(1024KB) M
吉字节(1024MB) G

把刚才建立的文件,使用mkswap命令格式化了,并添加一个安全的权限。

如何删除格式化的文件昵?使用swapoff命令,而后删除格式化的目录名。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