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指令为FastCGI缓存指定一个路径,目录结构等级,关键字区域存储时间和非活动删除时间。 fastcgi_cache_path /usr/local/nginx/fastcgi_cache levels=1:2 keys_zone=TEST:10m inactive=5m; #指定链接到后端FastCGI的超时时间。 fastcgi_connect_timeout 300; #向FastCGI传送请求的超时时间,这个值是指已经完成两次握手后向FastCGI传送请求的超时时间。 fastcgi_send_timeout 300; #接收FastCGI应答的超时时间,这个值是指已经完成两次握手后接收FastCGI应答的超时时间。 fastcgi_read_timeout 300; #指定读取FastCGI应答第一部分须要用多大的缓冲区,这里能够设置为fastcgi_buffers指令指定的缓冲区大小,上面的指令指定它将使用1 个16k的缓冲区去读取应答的第一部分,即应答头,其实这个应答头通常状况下都很小(不会超过1k),可是你若是在fastcgi_buffers指令中 指定了缓冲区的大小,那么它也会分配一个fastcgi_buffers指定的缓冲区大小去缓存。 fastcgi_buffer_size 16k; #指定本地须要用多少和多大的缓冲区来缓冲FastCGI的应答,如上所示,若是一个php脚本所产生的页面大小为256k,则会为其分配16个16k的缓 冲区来缓存,若是大于256k,增大于256k的部分会缓存到fastcgi_temp指定的路径中,固然这对服务器负载来讲是不明智的方案,由于内存中 处理数据速度要快于硬盘,一般这个值的设置应该选择一个你的站点中的php脚本所产生的页面大小的中间值,好比你的站点大部分脚本所产生的页面大小为 256k就能够把这个值设置为16 16k,或者4 64k 或者64 4k,但很显然,后两种并非好的设置方法,由于若是产生的页面只有32k,若是用4 64k它会分配1个64k的缓冲区去缓存,而若是使用64 4k它会分配8个4k的缓冲区去缓存,而若是使用16 16k则它会分配2个16k去缓存页面,这样看起来彷佛更加合理。 fastcgi_buffers 16 16k; #这个指令我也不知道是作什么用,只知道默认值是fastcgi_buffers的两倍。 fastcgi_busy_buffers_size 32k; #在写入fastcgi_temp_path时将用多大的数据块,默认值是fastcgi_buffers的两倍。 fastcgi_temp_file_write_size 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