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据采集(也就是所谓的埋点),有不少中形式,或者说方法。全部的数据采集都时围绕一个核心的三个点来作区别的处理。后端
数据采集核心思惟三个点:服务器
一、对象;工具
要采集谁,一个页面、一个按钮,页面或者按钮,就是咱们要采集数据的对象,对象是个结果,数据采集代码/埋点,首先就是要完成定位的功能;对象
二、动做/条件;事件
用户触发什么动做、发生什么事件,完成什么条件,也就是触发作数据采集的引线;监控
三、数据;变量
在特定的对象上,触发了须要监控的动做,须要记录那些数据,来表示用户这个行为的东西/字段,统称为数据。可视化
在当理解了这三个点,再去理解如今所谓的,可视化埋点、无埋点、GTM标签管理工具,就简单不少了。服务器端
对象:运营人员在后端,设置须要采集那个点;方法
动做:点击;
数据:点击的位置信息/按钮名称;
对象:任何位置;
动做:点击;
数据:点击的位置信息
无埋点/可视化埋点的共同点:都是把数据采集三要素中的(动做/条件),都固定为点击,采集的(数据)都是用户点击的位置,或者是按钮的名称;
无埋点/可视化埋点区别:(对象)不一样;无埋点对对象的筛选/定位,在接收服务器端作,可视化埋点对对象的筛选/定位,在用户端实现。
主流的标签管理工具,像Google的DTM,Adobe的DTM,在数据采集功能(埋点)上(注:标签管理工具里面还有不少非数据采集的功能点),都是把对象、动做/条件、数据,这三点,区分在不一样的功能模块中,在埋点时,一步一步的完成这三个流程,来实现数据采集(埋点)。
以GTM为例:
GTM里面有触发器、代码、变量三块,他们分别的对应关系以下:
触发器,就是完成数据采集中,(动做/条件)的这个点
代码,主要就是控制咱们须要传输的字段(数据)以及,把数据采集三个核心点串联起来;
变量,是数据采集中的(对象);
当咱们遇到问题(数据采集不到,不知道怎么采集数据) 能够把问题分拆成上述三部分,从新整理思路,找到问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