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众所周知的危险错误是,函数返回了一个局部变量的指针或引用。一旦函数栈被销毁,这个指针就成为了野指针,致使未定义行为。而左值(lvalue)和右值(rvalue)的概念,本质上,是理解“程序员能够放心使用的变量”。html
空泛的讨论先到这里,先看一段会报错的代码:ios
#include <iostream> using std::cout; using std::endl; int foo(int &a) { return a; } int main() { int a = 1; cout << &a << endl; int *p = &foo(a); }
这里,对foo(a)取地址会引发错误: "lvalue required as left operand of assignment".字面理解是,&取地址运算符只能获取左值的地址。程序员
毫无疑问的是,foo(a)的值是存在的,是数值1。之因此报错,是由于编译器认为它不是左值,不容许程序员获取它存放的地址。函数
我对这点标准的理解是:ui
获取一个临时空间的地址一般意味着要对这块内存赋值。在C++程序中,临时空间的销毁时机是不肯定(undefined)的,它随时被用于其余临时空间的存储。因而程序员不容许使用这块空间。联系以前总结的堆栈概念,能够对C++中的变量存储有更深的理解。spa
https://www.cnblogs.com/kinsang/p/6855579.html.net
在堆栈概念一文,我小结了C++程序中数据能够存在三个地方:unix
1. 函数栈,在函数体内的定义的变量指针
2. 堆,特别指使用new,malloc获取的内存空间code
3. 静态数据区,即.data 和.bss
对于lvalue的通俗描述,是“具备肯定地址的非临时对象”,而不知足lvalue定义的值均被认为是rvalue。换句话说,C++程序里面出现的值,非左即右。下面咱们分析一下这三个存放数据的区域里面能够被使用的值的状况:
堆
堆的空间上的变量彻底由程序员申请和管理的,因此它们都有明确的地址,是能够放心使用的左值。
静态数据区
对于静态数据区,尽管存放的位置是固定的,但里面的数据并不能认为都是左值。主要是由于里面有“字面值”,包括const所实现的常量,即静态存储而不能被修改的值。
函数栈
当函数调用发生的时候,系统会建立函数栈,保留上下文,函数调用结束的时候,函数栈内的变量会被销毁。函数体里面定义的变量是左值,而临时变量是右值。
拓展
C++ 11标准,为了更好地利用临时变量,提出Rvalue Reference,对应的的实现是move semantics (转移语意)和Perfect Forwarding(完美转发)。对这些新特性还不了解,暂时不写。
参考:
http://www.cnblogs.com/dejavu/archive/2012/09/02/2667640.html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30584/where-are-variables-in-c-stored
http://eli.thegreenplace.net/2011/12/15/understanding-lvalues-and-rvalues-in-c-and-c
在计算机的远古时代,变量的lvalue和rvalue是指:
lvalue:变量在内存中的位置。经过它可以找到内存中存放的变量(location value);
rvalue:存放在lvalue对应的内存中的东西(register value);
C++中的每一个表达式要么是lvalue要么是rvalue。lvalue表示一个内存位置,而rvalue表示计算表达式的结果。
rvalue引用是对有名称变量的引用,并容许变量表示的内存经过lvalue引用来访问。
rvalue引用是对包含表达式结果的内存位置的引用。
使用lvalue引用形参,能够编写直接访问调用者实参的函数,避免了按值传递中的隐式复制。若不修改实参,只须要给lvalue引用类型使用const修饰符,以免意外修改参数。不管是按值传递、按址传递参数或引用都是编译器的规则,咱们须要熟悉参数在不一样状况下的传递,好的理解方式就是输出地址来观察。
使用lvalue引用形参,能够编写直接访问调用者实参的函数,避免了按值传递中的隐式复制。若不修改实参,只须要给lvalue引用类型使用const修饰符,以免意外修改参数。不管是按值传递、按址传递参数或引用都是编译器的规则,咱们须要熟悉参数在不一样状况下的传递,好的理解方式就是输出地址来观察。
输出结果:v=7.
http://blog.chinaunix.net/uid-7471615-id-83794.html
http://blog.csdn.net/rogerhe/article/details/6410993
http://www.cnblogs.com/yunqie/p/589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