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就是,想吃技术饭,那就要走专家路线,可是中国软件开发绝大多数是应用,能给得起钱的也是应用,对专家的需求就没多少。前端
这条路才真的是独木桥,走到后来,你会发现,你潜心研究的技术都是狗屁,不赚钱。程序员
例如某个回答里提到的,悲观锁乐观锁。我也曾经喜欢研究这类问题,可是后来我发现,一个框架就搞定了。咱们的业务量根本作不到须要这种专家的量级——等咱们作起来了,系统推倒重来再说。并发
中国最缺的,是懂管理、懂技术、懂业务的人。框架
这类人太少了,知乎上你来看,有几个程序员能给你讲一讲他们公司的业务的?有几个能说清楚老板怎么想问题的?高并发
CTO这个群体,要说技术能力,一群人跑出来七嘴八舌给你出主意。开发
一说业务,好多人就只是粗糙的背背宣传材料,公司到底怎么赚钱,行业趋势什么样,商业模式怎么创新,两眼一抹黑。对业务的理解就是“代码中的业务逻辑”。产品
一说管理,全抓瞎,连沟通都费劲,别说激发员工潜力,打造技术COE这种话题了。电商
就这个水平,这个能力,35岁,不淘汰你,淘汰谁?软件
还有脸说内卷……可不是内卷吗?光会技术,那不就是个高级开发,28岁的就能用,我养你38的,有钱没处花?高可用
有人愿意听,我就多说两句。
我这个回答是从国家视角谈的,因此有些人感受不舒服很正常,基层若是格局跟高层同样了,早就平步青云了,何至于在知乎上褒贬我。
其实我并无要求你懂,我只是告诉你,你若是只是钻研技术这条路,天花板很低。
至于你到底想怎么突破,是否是想要突破,是否是要走业务和管理的路,随便你。
要说中国技术让你们可以亲身感觉的,莫过于电商和支付业务。
阿里是这个行业里世界级的翘楚,高并发,高可用,敢在双十一玩儿真秒杀。
我有个朋友,2012年进入支付行业,一直走技术路线。那么支付行业何时最赚钱?2015年跟着P2P赚了一笔钱。
2015年,公司明面利润N个亿,销售冠军奖励900万,首席产品官奖励400万,CTO你猜多少?100万都不到。他在技术团队跟着喝汤,下了一场毛毛雨而已。那时候你看他们晒什么?晒全世界处处旅游,晒品味,晒格调。
2016年开始走下坡路了,随着备付金统一存管,网联启动,通道同质化,第四方支付崛起,监管步步收紧,第三方支付的颓势在2016年开始盛极转衰。
什么叫业务,业务是business,就是商业。通俗的说,就是公司怎么赚钱。
绝大多数技术人不懂这个,不关心这个,因此在2016年,他仍是很兴奋,以为钱能够继续赚下去,好日子还在继续。
你们都在拼谁的技术强,谁的职级高,谁能涨薪,你三万,我就四万,你四万,我就五万。
各大P2P公司搅乱市场,只要你有金融背景,就直接待遇翻倍。
到了2017年,有先知先觉的就已经退出支付行业了。那时候他还懵懵懂懂,由于一直在中台作产品,他不太了解前端的行业趋势,可是很羡慕有人赚了钱。因此2018年,他去内部创业,去研究监管,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业务模式,跟公司签了对赌。
这一年研究的结果,他跟我聊的是:第三方支付死定了。
这哥们后来急流勇退,无论哪家支付公司让他去,甚至许下CTO的职位,他都抵死不从,坚定不碰支付了。
2016年能看出支付完蛋的,是神人。2017年能看出支付完蛋的,是牛人。2018年看出支付不行了的,是普通人。2019年,甚至2020年还在往第三方支付圈子里钻的,不敢说没有牛人,可是大多数都是废人。
技术人,你能够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这条路是独木桥,天花板很低,竞争压力极大。
甚至一个行业的兴衰,决定了你最黄金的十年到底能有多大成就。
人生几十年,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愿意在技术领域呆着,没人反对,本身的路本身走就完了。
问答来自知乎:上官人